为了让市民特别是年青人了解莞草编织,今年4月初,东莞市厚街镇新塘社区在凤山公园二期专门开辟咸水地种植半亩莞草,历时半年后喜获丰收,并于日前迎来了首次收割,老手艺人现场展示破草技艺。
撒海盐改变水质种莞草
记者从东莞市厚街镇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厚街发布》获悉,东莞市因“莞草”而得名。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东莞市东江沿岸滩涂较多,是莞草生长的密集地。厚街镇多个社区都盛产莞草,其中,新塘社区曾是厚街镇莞草主产地之一,很多村民都以莞草编织为生,莞草编织制作工艺也颇为出名,出口最多的为莞草草席。
时至今日,却难觅莞草的踪迹,莞草编织更成为老一辈的回忆。
为了让市民特别是年青人了解莞草编织,今年4月初,新塘社区决定在凤山公园二期专门开辟种植区培植莞草,由于莞草生长在咸淡水交汇处,种植需要咸水,可凤山公园并没有咸水地,想要在公园里长出莞草可要下一番功夫。于是园区的工作人员采取了撒海盐的方式使这里的水变咸,从而适应莞草生长。历经半年的尝试,三角草、红牙仔、石竹三个品种的莞草迎来了首次收割且喜获丰收。
国庆前夕,厚街镇凤山公园二期莞草种植区十分热闹,来自新塘社区的10多位老手艺人手拿镰刀、破草刀正在收割莞草,引来许多人围观拍照。远远看去,郁郁葱葱的莞草像稻田一样,由于今年气候适宜,加上管理人员的悉心管理,首次培植的莞草长势喜人。工作人员对莞草进行丈量,足有1.8米高。
用莞草编的草席曾远销英美等国
看着长势良好的莞草,新塘社区的老手艺人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往种植莞草和编织莞草的种种回忆涌上心头,很是感慨。
记者看到,几位老伯用镰刀将莞草割下来,扎成一捆搬上岸,老婆婆们则坐在矮凳上用手中的破草刀进行破草。“小时候到处看到莞草,而现在很少看到成片的莞草了。这些传统的东西应该好好保护,让下一代也可以看到。”老手艺人们一边割莞草一边回忆以前编织莞草的趣事。
今年 67岁的陈庆和是厚街镇新塘人,10多岁就开始和莞草打交道。他说,旧时许多镇的村民几乎都是以草织为生,莞草编织解决了数十万人的生计。那时编织莞草,一个月能赚到将近300个工分,相当于30多元,是种田的好几倍。几乎所有的妇女都是编织莞草的能手。今年81岁的陈汉兰婆婆一边拿着破草刀破草一边嘟囔道:“快40年没碰过破草刀了,手都慢了。”据陈婆婆介绍,以前为了多赚点工分,村里的妇女们每天五六点就起床,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休息,日积月累她们练就了一双巧手。用莞草编的草席十分光滑,不仅深受港商的喜爱,还远销英国、美国等国家。
人工培植莞草传承莞草文化
据老人们介绍,1983年,东莞推行“以粮为纲”引淡驱咸政策,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莞草种植面积锐减,加上新工业用品的快速发展导致莞草编织行业萧条,直到后来再也难寻莞草的踪迹。
然而,流传千年的莞草种植与编织技艺,仅在老一辈的脑海中留下些许记忆,假如不能薪火相传,这门手工艺或将彻底失传。2007年5 月,莞草编织作为传统手工技艺被评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传承莞草文化,新塘社区组织社区里的老手艺人在莞草收割当天再现莞草工艺,收割后的莞草不仅要经过破草、晾晒等工序,还请老手艺人对莞草编织工艺进行复原,并把莞草从播种到编织,每一个工序都记录下来。
“随着社会及环境的变化,现代生活中真正见过用过莞草的人几乎凤毛麟角,只有老一辈人还能编织精致的工艺品,所以我们特意重新种植莞草,接下来我们还会将丰收的莞草编织成工艺品,让更多人看到传统的莞草文化。”新塘社区工作人员刘沛贤说。
编辑 耿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