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与市场机制 | 通过服务精准人群形成商业模式——以第一财经传媒集团为例
2021-04-30 09:52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杨宇东

我一直做新闻媒体,更多可能会是一些经验性的东西,特别是最近一年来形势不断变化给我的一些感受,跟大家交流一下。

以全平台战略扩大影响半径

关于媒体的主阵地。主流媒体,无论要做什么样的产品形态,绝对不能把眼光或者重心只放在自有小平台如APP上。无论是从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还是从媒体自身的影响力来讲,现在媒体的战略必须是一个全平台战略,要把内容放到可以影响到的半径里去,有条件的话都要去占领,否则后期的商业变现难以实现。

当然这当中有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但至少从目前来讲,外部的那些重要平台,无论是微信、抖音、快手、头条等,包括现在的小红书,如果预算有条件的话都要去占领。对于媒体来讲,如果没有影响力,那么无论是从本身的商业变现,或者说其他方方面面希望达到的效果,都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一财经现在选择了一批主要的平台,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和对外部平台的定位分析,把我们的产品重新进行包装和分发。

第一财经会搞很多活动,会做一些会员制的服务,去把握外部平台的那些潜在用户,即使只占多少分之一,这个体量都很大,他们是否为一财的用户并不重要。他们只要在跟第一财经产生某种联系,比如享用了第一财经的某种服务,阅读了第一财经的某些产品,跟第一财经之间有一种服务关系,这就算是成功一半。

依托大湾区做深度的内容

移动互联网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内容和形态变化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内容。

第一财经还是以做新闻为主业。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你的优势是什么,你的特长是什么?不是丢掉,而是要考虑怎样让第一财经的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够继续生存传播,甚至收获非常良好的影响力和商业变现。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到了一个瓶颈期,信息非常多也非常滥,高品质的文字信息内容,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比较稀缺的产品。我赞同不完全看好视频的观点,尽管视频现在可能占了大概70%的流量。但是基于第一财经本身的能力,文字类的信息现在进入一个高品质的稀缺时期,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只要我们有能力去为移动互联网生产一些文字类的深度内容。

粤港澳大湾区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大湾区本身有太多的社会、经济、商业、金融和科技元素,这方面有很多非常值得媒体去深入挖掘。中国市场化媒体崛起的前十年,我们还只是做了很多表面的大事件的报道。但现在到了一个改革成果生根的时代,比如深圳经济特区40年,粤港澳大湾区,上海浦东30年等,我们接触的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普通的消费者等,对这些还有很多的未知需求,希望通过媒体来满足和获取。相比于现在形态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主流媒体凭借专业的团队和平台,一定会有领先的优势。

关于地方媒体的定位,应该特别看好相对较发达的经济区域如大湾区区位优势,相对于其他地方的媒体而言,我特别羡慕深圳的媒体。深圳媒体只要把深圳和大湾区的内容做好,一定会有特别好的影响,而不是说拉开架势,做一个全国性的媒体,报道全国各地的新闻。如果真正立足于湾区,立足于深圳本地做更多非常好的内容,它可能就不只是新闻报道,还可以从中衍生出很多新闻报道之外的服务和产品。

重要的是黏性,而不是形态

关于媒介形态的变化,基于第一财经的经验,其实已经远远超过原来只做新闻内容的媒体形态。第一财经做论坛、做研究报告、做数据,当然前提是基于我们财经媒体本身的定位,所以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纠结于这张报纸还要不要关,而是客户需要什么样的形态,我们就给他什么样的形态,背后会有一个经济的核算考量。比如说纸媒成本的控制等等。真的到了某一天,这个报纸期刊形态已经失去意义了,无论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都失去了,自然就不需要了。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到底要的是什么?目前已经过了流量红利时期,传统媒体要去争取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服务对象。不是说去广泛收割流量,而是我需要的人群可能是企业家,可能是政府官员,可能是中高端人群等等。如果从流量这个角度看,平台报道的内容每天有多少日活月活,可能最后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或者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最关键的是宁愿要精准的人群,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去发展媒体的产品和服务,形成背后的商业逻辑。

传统媒体一个最大的难点还是体制。第一财经也是国有企业,特别感同身受。但最大的难点还是在于体制下怎么形成创新的动力,怎么能够有一种既能减轻包袱,也能不犯错误的创新的做法,同时比较好地完成宣传职责和市场发展的双重任务。最近有一个案例,澎湃在融资,特别希望有民营资金进来,这样可以激活内部管理机制,但是社会资本参与媒体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低,所以在这方面只能靠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最近出现一些我国科研体制的创新案例,像国家重点实验室之类的,在上级部门重视下出台了一些鼓励行业发展的政策,作用明显。

以数据为中心实现媒介超越

以技术为基础,在媒介超越和一体化发展方面,第一财经专门做了一个商业数据中心。中心当年成立的时候,第二大股东是阿里巴巴,他们认为商业数据未来服务于社会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双方一开始就达成共识。这个中心的定位首先是消费市场,主要是消费数据,不是金融数据。现在互联网发展非常之快,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对商业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做成数据库,做成指数,做成报告,然后去服务商家。从小的商家,小的卖家到大的品牌公司,都是这么一个逻辑。这两年发展下来,第一财经在商业数据方面当然不只研究阿里的数据,还有从其他平台获得的数据,大家都愿意合作。这个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利益。这些平台包括滴滴、美团,他们愿意把数据共享出来,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加工去服务这些企业,目前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一财经的商业数据中心是一家独立的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其实跟媒体不大相关。当然它还有一个优势,因为它是第一财经投资的公司,这些商业数据发布以及品牌推广的时候,有些商家就来找我们采取了合二为一的服务。请我们为他做一个数据报告,同时也请我们帮忙在全媒体传播,这样他就将咨询方面的成本和品牌推广的成本合二为一了。这个是我们商业数据中心一个比较核心的内涵和商业模式。

(作者杨宇东系第一财经传媒集团总编辑)

编辑 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