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煮熟的鸡蛋,通过“超心理意识能量方法”竟能成功“返生”,甚至孵化出小鸡——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世间有这种离奇的事情,哪怕是个学过点生物常识的初中生也明白个中科学道理:经过沸煮的鸡蛋,其蛋白质已经不可逆地变性、失活。
然而,就是这样的天方夜谭,竟被堂而皇之写成了论文,刊登在了期刊上。
日前,《写真地理》期刊的一篇题为《熟鸡蛋变成生鸡蛋(鸡蛋返生)——孵化雏鸡的实验报告》的论文,让无数网友大跌眼镜;同时,还有人发现,这位职业培训学校校长还曾带学生做过一项更离谱的实验,通过“对话”让煮熟的绿豆发芽甚至变成花生,这些“实验报告”也分别刊登上了各类期刊。
这几年,“特异功能”披着最新科技的伪装卷土重来。与第一代“古典型大师”不一样,这些江湖术士利用人们对量子物理、纳米科技、心理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崇敬与向往来大肆敛财,手段更为隐蔽,危害性也更大。说白了,“鸡蛋返生”这种把戏,没有“话术包装”,可能一戳就破,但是加上点“作料”,灌上点“高新科技”的迷汤,反而看上去“像那么回事”。科普工作者需要应对这样的变化,工作重点就要从普及单纯的科学知识,升级到养成大众的科学思维、批判思维、逻辑思维上去。只有人们不只是震撼于科技的名声,而更了解科学的本质,这种“皇帝新衣”式骗人把戏才能无从立足。
此外,当代“气功大师”们行骗,也学会了借“外援”一臂之力。近年来,我国科研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学术期刊、各种学术会议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本是促进科研事业的好事,但有些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却走上学术腐败的歪路,这恰成为“鸡蛋返生”一类伪科学、反科学骗局自我宣传的“舞台”,仿佛有了“论文”加持,假的也能成真。这几年,有些传销组织、伪劣产品也频频以发表论文“荣”,拿出一堆似是而非的学术期刊为自己的产品“背书”。我们也能合理怀疑,这位正在兴办民办职业学校的校长是不是也想用期刊为自己造势,打招生广告?而她拉来的“第二作者”,一位主治医师,是不是也在利益挟持和论文压力下选择了放弃良知?
现在,某些期刊、会议,研究做得扎实、做得好不能发文,但给了“版面费”就能刊登;有些编辑还多少心存敬畏,对刊发的文章加以查重和审核,有的干脆“放飞自我”——据调查,刊登这篇奇葩论文的杂志,其征稿平台的“编辑”就打包票,每版收费750元没有发不了的文,可见有些期刊杂志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已经彻彻底底掉进了钱眼。
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严格取缔“版面费”现象,可在利益驱动下,有些期刊仍不收手,“给钱发文”现象依旧存在,原因何在?一来,是有些地区的人才评价制度仍然未能破除“三唯”,有些研究机构对学术论文只重量不重质量,导致发文需求虚高;二来,学术期刊缺乏退出机制,刊号“一号难求”,导致某些期刊成为了活不好但也死不了的怪物,这些期刊为了维持生存低价、低质办刊,甚至外包办刊,“熟蛋孵鸡”论文能够刊发,恰恰就抓住了这样的漏洞。只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改革,才能扭转利益劫持学术的局面,还科学研究一个纯净的期刊环境。
(原标题《这种论文能过审,和“熟蛋孵鸡”一样荒谬》)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曹亮 范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