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老人向中国园林博物馆捐出34件盆景艺术精品

读特记者 刘桂瑶
2018-09-21 15:27
摘要

据悉,9月20日展览期间,林鸿鑫将正式把34件参展盆景捐赠给中国园林博物馆。

9月15日,在深圳市东湖公园筹建并经营盆景世界20余年的浙江省温州籍全国著名盆景艺术家林鸿鑫带领团队制作的34件盆景艺术精品,受邀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参加“盆玩雅趣——中国盆景艺术展”展出。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盆玩雅趣——中国盆景艺术展”展览从9月15日开始,至10月14日结束。

专注于盆景艺术制作的林鸿鑫老人

据悉,在展览期间,9月20日,在深圳生活了20多年的林鸿鑫老人正式把34件参展盆景捐赠给中国园林博物馆。此次捐赠是以浙江红欣园林艺术有限公司名义捐赠的。

林鸿鑫(右)和陈习之(左)夫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盆景艺术

“今年4月,我去了中国园林博物馆,没有看到一盆微缩园林的盆景,所以回家后,就挑选了这些陪我多年的盆景相赠。”9月20日,林鸿鑫和记者说起了此次参展、捐赠的缘由。


赏析:生命奇迹——这是由一组对节白蜡构成的作品。对节白蜡又名湖北梣(cen),落叶乔木,生长慢,寿命长,树形奇特,盘根错节,被誉为“活化石”和“盆景之王”。该组植物看似三棵,实则同根同源。可以想见,若干年前由于老树纵裂,树干离间,水分蒸发,奄奄一息。岂知其根深植于土石,竭力汲取营养,又经过若干年的苟延残喘,此树终于枯木逢春,枝芽勃发,唱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看那几棵虽枯犹荣的老树犹如几位饱经沧桑的百岁老人,在绝望中实现了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在一群祥和可爱的小白兔的映衬下,整幅作品象征着伟大祖国经历山河破碎、民族危难之后,终将走向统一、走向复兴的历史趋势。)

80多岁的林鸿鑫老人专注于盆景艺术制作近40年,这次展出、捐赠的34件盆景艺术精品,丰富多样,均以中国山水画画理为基础创意、设计,彰显着盆景艺术之美、生命之美。其中,不仅包含树木盆景、山水盆景、树石盆景、竹草盆景、异型盆景、微型盆景和组合盆景。造型上则涵盖了临水式、垂枝式、高远式、水畔式等二十多个款式。盆景植物有五针松、三角枫、九里香等二十多个品种。景石有绿松石、木化石、墨纹石达二十多种。


赏析:秦汉遗韵——作者在椭圆形的红色紫砂浅盆右侧,用龟纹石堆砌的山坡上,栽种一株树桩嶙峋突兀、古朴刚劲的舍利刺柏、足见经悠久岁月侵蚀和雷电磨砺沧桑的结晶;右下角有一条生命水线,顽强的向上攀爬稍向左倾斜然后自然结顶,下方另枝干向下偏左延伸展示大飘枝,树下站着一个憨态可掬的孩童,聚精会神的仰望着干年古树。)

上世纪80年代,林鸿鑫即因种植茶花出名,人称“茶花大王”。随后他专业从事盆景艺术研究和创作,成为瓯派盆景艺术代表人物之一。1997年,他曾参与筹建深圳东湖公园“盆景世界”,作为深圳市庆祝香港回归的献礼。


赏析:与君伴舞——这是由两株五针松合栽而成的作品,看上去自然贴切,相辅相成,亲如一家。制作者将大部分枝托造型由右向左伸展,虽不对称却也生动自然。枝片成云片状重重叠叠,步步向上;树冠丰满圆润,疏密有变;主干高耸挺拔,稍弯而上,如潇洒君子;配干向后曲身依附于左侧,似纤纤小姐。双双眉目传情,心领神会,翩翩起舞。)

“盆景艺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门古老艺术,被称为‘第二自然’。随着近年来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加深,盆景艺术如今风靡全球。然而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只有日本盆栽名声在外,发源于中国的盆景却不被大众知晓。作为盆景人,我和老伴一直认为自己有责任在世界盆景界澄清盆景和盆栽的区别。让‘盆景’这个名词重归中国。”心怀使命的盆景艺术家林鸿鑫和老伴陈习之,两位年龄加起来150多岁的老人,在盆景创作、养护一线实战之余,不顾年迈,携手深圳市盆景协会副会长张辉明,投身于对中国盆景文化的抢救性总结,2017年12月出版了凝结着他们心血的《中国盆景造型艺术全书》,该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盆景造型艺术的专著。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刘桂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