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企业家最擅长什么?互联网时代企业家最欠缺什么能力?最重视“员工满意度”的是哪个时期的企业家?
9月16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正式对外发布《改革开放40年:企业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18·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调查综合报告》,首次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家划分为四代,并通过数据调查勾画出群像。
“企业家精神”是对企业家组织创立、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企业的潜在的重要综合素质体现,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调查发现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绩效在各个维度上都显著正相关。企业家精神对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刻画不同代际的企业家在不同维度上的特征,报告将企业家群体分为四代:第一代企业家是改革开放前,即担任一把手的时间在1978年以前;第二代企业家是改革开放初期,时间从1978年—1999年;第三代企业家是“入世”以后,也就是2000年—2011年,属于“互联网时代”企业家;第四代是从2012年开始,也就是十八大以后的“双创时代”企业家。
不同时期的企业家精神具有不同的本质内涵。报告显示,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精神选择最多的三个是勇担风险、奉献、善抓机会,互联网时代对企业家精神的表述选择最多的三个是创新、善抓机会、勇于突破,这两个时期企业家精神的共同显著特征是强调冒险、突破,符合企业家凭借改革开放所释放的政策红利快速实现企业发展的特点。“双创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特征最重要的三个是创新、诚信、精益求精。对比互联网与双创时代,会发现,善抓机会、与众不同、自我实现等关注企业家自身发展的特征,正在被精益求精、造福社会等关注人、企业、社会以及更广阔的人类福祉的特征所代替。总体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新、精益求精等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越来越得到重视,诚信、造福社会等更多的迈向美好生活所必需的现代商业文明,正逐渐成为不少优秀企业家的价值共识和不懈追求。
企业家代际特征明显。报告显示,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家具有较高的先动性,能“经常领先于他人觉察到创新机会”(得分3.47分,5分制),韧性较强(得分3.98分),说明这一群体的企业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仅锻炼积累了机会捕捉能力,而且也因为历经磨难而更加具有抗挫能力。相对来说,“双创时代”企业家的先动性就要低于其他时代企业家(得分3.29),在韧性上也相对较低(得分3.79)。同时,调查也显示,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家“只有当结果是可预见的”时候才会行动,表明他们在冒险性上相对更加理性慎重(得分2.73),而互联网时代企业家的冒险性较高(得分2.95)。
在企业家能力方面,“双创时代”企业家在“决策能力”(得分68.61)和“创新能力”(得分60.58)上明显强于其他群组的企业家,表明“双创时代”的企业家在企业管理决策以及创新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家位居第二位,得分分别为64.85和56.07。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家在资本运作能力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群组,其抗压耐挫能力(77.75)和资源整合能力(72.86)较强。
由于不同时代企业家的特性、能力和时间精力分配的不同,他们所经营企业的重点、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所选择的战略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报告显示,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家同时注重“员工满意度”和“顾客满意度”,而“双创时代”企业家对“顾客满意度”的关注高于 “员工满意度”。同时,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家在“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上的投入显著少于其他群组的企业家,仅占销售收入的1.86%,而“双创时代”企业家在“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上的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7.05%。这些数据说明,改革开始初期的企业家虽然主观上注重员工,但客观上仍然将大量资源投放到了如何保证顾客满意上,对员工发展投入有限;“双创时代”的企业家则通过大量增加员工投入,提升员工素质,以更好地促进顾客满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时代的进步,体现出现代企业的新型员工-组织契约关系。
在企业国际化方面,“互联网时代”和“双创时代”企业家较少使用国际化战略,没有国际化的比重分别为25.52%和34.31%。“互联网时代”企业家较多使用“承包工程”(7.95%),“双创时代”企业家较多使用“直接投资”(6.57%)和“国际收购或兼并”(5.11%);改革开放时代企业家主要依靠出口实现国际化(43.15%)。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