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规划馆。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走进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规划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句醒目的话语。
“‘国九条’加速了先行区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日前,在先行区规划馆,接受本报特派海南记者采访时,琼海市委常委、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委会副主任何鹏飞高兴地说,“先行区目前已吸引了一大批高端医疗健康企业进驻,完成投资数十亿元,在健康养生、干细胞临床研究、肿瘤治疗、医美抗衰与辅助生殖等方面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我们将积极先行先试,扛起产业龙头担当,高水准谱好‘博鳌亚洲论坛第二乐章’。”
医疗旅游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绿树繁花,小桥流水。走进先行区,处处风景如画,令人心情舒畅。
位于琼海市博鳌镇乐城的先行区处于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所在地中心地带,以万泉河为生态廊道,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被国家领导人誉为“博鳌亚洲论坛第二乐章”。
董事长李玮看来,先行区无异于一块独特的医疗旅游“试验田”。
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海南设立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给予包括特许医疗、特许研究、特许经营、特许国际交流在内的九项特殊政策,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注入新活力。
何鹏飞告诉记者,含金量极高的“国九条”,加快了先行区高端医疗技术的聚集。根据规划,先行区将重点发展医疗、医美抗衰、健康体检、科研等国际医疗旅游相关产业,形成“三地、六中心”。
“5年来,先行区已成功引进众多高端医疗项目和顶尖专家入驻。”何鹏飞说,目前,先行区共对接高端医疗健康项目101个,正式受理71个,通过医疗技术评估37个,举行动工仪式项目27个,博鳌超级医院等9个项目已建设完工,并投入运营或试运营。
推进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简化进口申请材料、批准进口“少量、急需”药品器械……
在进口医疗药械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区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今年4月份,国务院出台相关《决定》,规定对先行区内医疗机构临床急需且在我国尚无同品种产品获准注册的医疗器械,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实施进口批准,在指定医疗机构使用。
引进境外执业医师时间大幅缩短。先行区可根据自身开展技术服务的需求,向省有关方面提交境外执业医师用人申请,10至15个工作日内可完成批复。目前,先行区已有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等国23名境外执业医师。
医疗服务三管齐下。引进了国内外顶尖医疗团队与先进医疗技术,建成医疗机构9家;引进一流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提供个性化、精准的健康体检及基因检测服务;涉及医美抗衰并投入运营的项目已有4家,不断满足国内民众健康消费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
敢闯敢试的排头兵
“在医疗民生领域,就医成本高是共性问题。”何鹏飞介绍,为使患者在海南享受到境外先进的医疗药品、器械服务,先行区主要从保供给、降成本、试行异地结算三个方面不断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保供给方面,我们设立了博鳌公共保税药仓。先前一步将境外药品、器械购入保税仓,确保供给,以便其他医疗机构需要时调用临床急需的药品、器械。”何鹏飞说,在降成本方面,我们大力简化报关流程,将保税仓的三票报关两票报检简化为一票报关一票报检,从根本上降低进口药品、器械流通成本。同时,积极争取财政部同意对先行区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进一步降低进口药械成本,强化保税仓的公共服务功能。在试行异地结算方面,目前,博鳌超级医院已开通异地就医结算平台,极大地方便了转诊人员。
万泉河畔,海风轻拂。
在海南自贸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中,先行区将不断探路中国医疗健康开放新领域,致力打造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高地”。
博鳌超级医院缘何“超级”
一流的院士专家团队、创新的运营管理模式……
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里的博鳌超级医院诞生伊始,就成为业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日前,本报特派海南采访组一行走进超级医院,一探究竟。
本报记者采访博鳌超级医院执行院长叶菊贞。
集聚学科带头人,打造“超级”团队
走进医院,一楼大厅左侧墙上,由李兰娟院士领衔的感染病专科团队等12个临床学科团队介绍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居于国内前3的学科。”博鳌超级医院执行院长叶菊贞接受采访时表示,各类专家参与博鳌超级医院有几种方式:一是创办临床医学中心并提供医疗服务,二是成立临床医学中心有限公司并提供医疗服务,三是成立医生集团并为临床医学中心(有限公司)提供医疗服务,四是直接通过多点执业提供医疗服务。
叶菊贞说,医院由树兰医疗集团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医院一期设置床位150张,手术室5间,配备先进的医疗器械设备。
允许试用国内尚未上市新药,享受“超级政策”
今年5月底,内地首支HPV9价疫苗在博鳌超级医院和睦家国际医疗中心接种。“当时一天最多接到了4万个电话,反响异常热烈。”叶菊贞对当时的火爆场面记忆犹新。
“现在已有3280人次在超级医院接受了HPV9价疫苗注射。”叶菊贞告诉记者,医院到今年底的注射名额已全部预约满了。
超级医院的肿瘤中心可为肿瘤患者申请使用已在欧美发达国家上市、尚未在国内获批上市的抗癌新药。
叶菊贞说,这都得益于2013年国家给海南的“国九条”特惠政策,“这个政策允许国外已批准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在博鳌医疗先行区先行先试。”
创新办医模式,提供“超级”服务
“我们堪称医疗领域的机场与航空公司。”叶菊贞说,博鳌超级医院创新服务方式,由“一个共享医院(平台)+若干个临床医学中心”组成,是“1+X”家专科临床医学中心集群,采取多元投资,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
“这其中,病人与临床医学中心、临床医学中心与共享医院(平台)间将产生不同关系。”叶菊贞说,超级医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并委托专业化管理团队经营管理。
“超级医院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开放共享平台。”叶菊贞充满期待地说,“希望在政府指导、支持下,吸纳更多优质资源、更多新技术和顶级专家到博鳌来,打造一个代表国家最高医疗水平、和国际接轨的开放式平台,造福更多的人。”
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
打造乐城先行区行业标杆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是一块独特的医疗旅游“试验田”。
从动工建设到开业试运营,短短8个多月时间,迅速投用的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尝到了“乐城速度”的甜头。
一龄生命养护中心毗邻万泉河南岸,风景优美,是先行区内最早正式营业的机构之一。
“我们专注生命养护和生命品质改善。”接受本报特派海南记者采访时,刚从洛杉矶洽谈医疗资源合作回来的一龄医院管理集团董事长李玮兴奋地说,这里下设精准医学研究、生命养护科学研究、生命健康预检、国际名中医健康医疗等7大中心,运行以来社会反响良好。
借助先行区的政策优势,博鳌一龄把国际临床医学、西医的各领域专家聚合在一起。同时,整合传统医学、中医资源,对病人进行远程会诊或现场治疗。
“短短一年时间,我们成立了由20到30名专家组成的‘国际医师联盟’。”李玮说,先行区政策优势明显,无论是医疗器械、药品还是技术推广,乐城都是医疗界面向国内国际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
目前,博鳌一龄已与山东省肿瘤医院成立了肿瘤联合防治中心,利用先行区“国九条”的优惠政策,购买了国际顶级的预防癌症肿瘤的检测设备,为民众做好肿瘤筛查。
“我们致力打造集新型医疗技术、疾病预防、医疗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命养护和生命品质改善专属平台。”李玮说,一龄从医疗专家、医疗设备、先进药品、医疗技术4方面入手,全力营造最好条件,帮助国内外患者消除病痛。
“我们已有涵盖中西医、民族医学、传统医学的专家队伍,有先进的检测设备、治疗设备、实验相关的辅助设备,拥有正骨、小针刀等技术。”李玮告诉记者,自投入试运营以来,博鳌一龄以其高品质的设施、先进的医疗设备、高端的医疗资源和贴心的团队服务,广受好评,致力打造为先行区的行业标杆。
黄业华:百年胶园的割胶能手
已割胶20多年的黄业华,练就了纯熟的手艺,这是她在演示并解说割胶技巧。
儋州市那大洛南公路旁,西联农场橡胶纪念公园内,矗立着一座状如三叶橡胶树的纪念碑。碑的顶端,三片椰树叶托起一颗“明珠”。碑的下方,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西联宝岛,南国珍珠”8个大字遒劲有力,分外夺目。
8月下旬,读特特派海南采访组一行于中午时分来到这片知名的百年胶园。
沿着纪念碑走进橡胶树群,一棵棵覆盖着绿苔、树身上刀痕明显的老胶树遍布园内,粗壮的橡胶树群蔚然成林,在海岛猛烈的阳光下一派郁郁葱葱。
茂密的橡胶林。
“这可是百年胶园啊。”农场割胶能手黄业华今年50多岁了,站在橡胶树旁,忆及8年前为前来考察的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表演割胶的经过,依然激动不已,“那天割得并不太好,太紧张了。”
同行的海南农垦西联农场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谢永斌说,这片历史悠久的胶园现存127亩1620株,是我国仅存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胶园,堪称中国橡胶发展史的“活标本”。
“一年当中,4月至12月是割胶期,5月、7月、8月、9月是高产期。”割胶20多年的黄业华,练就了纯熟的手艺,一个月最多能割胶600公斤。
“割浅一点,皮要割薄。右手紧握刀柄,左手定稳刀,从下往上沿着约30度割线推割,手、脚、眼、身要协调一致。”黄业华一边演示,一边耐心地解说割胶技巧。
工人正在割胶。
“割胶的最佳工作时间是凌晨2点至7点,这个时间段气温低、湿度大,胶树排胶畅,产胶量大。”黄业华告诉记者,“下雨天也是不能割胶的,否则容易导致胶树死皮。你看,一般的胶树我们都只割到1.3米以下,这也是保护胶树,让它们休养生息,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胶汁啊。”
“借助儋州市打造海南西部旅游龙头的契机,我们正积极谋划开发建设西联百年胶园。”谢永斌兴奋地说,届时将通过与周边景点联合,逐步培植打造集生态保护、民俗文化、观光旅游、复兴发展的重点旅游景区,让百年胶园重放光彩。
全面建设美好新西联
“南国珍珠”重放异彩
西联农场开拓者雕塑。
走进儋州市的海南省国营西联农场红卫小区,丽日蓝天下,漂亮的居民楼鳞次栉比,整洁有序、湖光椰色的优美环境令人心旷神怡。
“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在这里生活,我们很幸福。”8月下旬,正值中午时分,本报特派海南采访组一行在红卫小区采访时,正遇上退休胶工黄业华大姐一家子庆生,酒席摆到户外的黄大姐热情地招呼着,爽朗的笑声飘出老远。
“改造前,这里危房成群。拥有一套安全、舒适的住房,成为西联职工的共同愿望。”海南农垦西联农场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谢永斌告诉记者,“红卫小区是西联农场职工住房改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们农场职工借着住房改造的优惠政策住上了新房子。”
“西联宝岛,南国珍珠”。
这是周恩来总理1960年视察西联农场时的题词。5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西联农场在新时代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农场转制,一心一意谋发展
西联农场是归国华侨于111年前在西联境内开垦出的中国第一代橡胶园,也是海南农垦创建最早的以橡胶种植为主的农场之一。
反映西联农场工人工作场面的浮雕。
“1951年,农场拉开了垦荒种胶的序幕。1952年冬,西联农场正式成立。”说起过往,谢永斌如数家珍,“66年来,西联农场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农场经济和职工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新形势下如何谋取新发展?农垦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政企分开、社企分离……2008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海南农垦改革大幕正式开启,有力推进了农垦解放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步伐。
乘着改革的东风,2009年3月,农场重组,原西联农场、原西流农场、原新盈农场合并为新的西联农场,通过整合,加强融合,加速化合。2017年3月,经批准,海南农垦西联农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这意味着农场原来承担的社会职能交由政府部门负责。”谢永斌说,这为农场公司轻装上阵打下良好基础,将有力推动西联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更好发展。
住房改造,职工归属感更强
“过去,我叔叔梁孔文一家五口挤住在40平方米的小瓦房里。每到台风天,全队就亮起‘红色警报’,所有人只能跑到教室、礼堂里躲避。现在条件好太多了,叔叔一家几年前已搬进三房一厅楼房去住了。”走在红卫小区,海南农垦西联农场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梁步宁指着叔叔的房子热情介绍,“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此考察时,曾去过叔叔家。叔叔现在82岁了,家里的摆设还维持着老样子,当初的慰问金也舍不得花。”
西联场部红卫队是农场创建最早的生产队之一。危房改造前,职工只能住泥砖瓦房,户均仅40平方米,全队危房比例超80%。谢永斌介绍,自2008年9月起,农场开始危旧房改造。2008年至2017年,西联农场累计完成职工保障性住房和危房改造6708套,总建筑面积40.60万平方米。
梁步宁补充说,农场近年来还对小区进行绿化改造,完善了学校、医院、商场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居住舒适度,职工归属感大大增强。
收入高了,日子越过越舒心
“以前胶树低产期时,一个月工资2000元左右。现在高产期、橡胶市价也高涨,月工资翻番,最多时一个月能拿到7000元,日子越过越舒心。”黄业华是西联农场退休的资深胶工了,说起这些年来农场和职工生活的可喜变化,她乐得合不拢嘴。
“去年,我们企业员工人均年收入增长了10.5%。”谢永斌高兴地说。
新时代新征程。当前,西联正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热带现代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健康房地产、商贸物流四大产业板块,不断促进企业增效、员工增收,全面建设美好新西联。
编辑 耿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