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14时许,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摘得三项大奖之一的“生命科学奖”。奖金为100万美元奖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获奖理由:奖励他们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民间科学公益组织未来论坛发起,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做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科研工作的科学家,迄今为止已颁发两届。
目前,未来科学大奖共设置了三个奖项,分别为“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单项奖金100万美元,由国内知名企业家和投资人捐赠。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卢煜明因“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获得生命科学奖。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薛其坤因“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做出的开拓性工作”。
2017年,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因“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分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获得生命科学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因“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获得物质科学奖。
时任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许晨阳因“在双有理代数几何上做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大奖借鉴诺奖等国际大奖的评选机制,采用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今年共收获200多封提名信。据悉,本届未来科学大奖国际科学家评审回复率已达75%,意味着其国际影响力已达到一定水平。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