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就是农历七月初七。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一个传诵千古的爱情神话让七夕散发着别样的光彩。8日记者走访深圳各大商场发现,七夕这个中国本土情人节却不敌外来节日,商家及市民对它的热度远不及“2•14”情人节,同时由于七夕节缺乏节日载体,把中国节过成了洋节,传统味已消失殆尽。
商家大多不作专门促销
近年来,市民会因为某个节日或者某个话题产生购买行为,因此商家甚至形成了“有节过节,没节造节”的现象,记者8日的走访,面对着七夕这个传统节日,商家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记者来到华强北、东门、福田中心区商圈一带购物中心,看到大多数店铺的商品则并没有推出相应的七夕节活动。
记者来到了星河coco park ,记者仅在商场首饰区的一些专柜看到了七夕节的活动方案及宣传语。而服饰等其他区域的商品则并没有推出相应的七夕节活动。在京基KK mall的ZARA服装店,店员告诉记者,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接到七夕节的活动方案。记者走访市内大多数的超市,除了巧克力货架上会增添一些包装好的礼盒之外,丝毫没有感受到中国“情人节”的气氛。
记者随机采访到Bit 超市里的一位员工,当问及超市内是否有七夕节的促销活动时,工作人员一脸茫然。与商场和超市反应一样平淡的还有面包店、咖啡厅、餐馆等。在记者走访的十多家面包店与咖啡馆中,唯有一家面包店针对七夕节推出了一款心形蛋糕特价活动。
记者也走访一些影楼,发现里面冷冷清清,没有做针对七夕情人节做任何促销活动。
“中国式情人节”无“中国味”
据了解,相比七夕节,西方情人节的“符号”日益被商家们放大,并赋予更加深刻的意义。1朵玫瑰代表一心一意,11朵玫瑰代表一生一世,99朵玫瑰代表长长久久……玫瑰花语,巧克力物语,都与爱有关。在母亲节,粉色的康乃馨也成了标配,促销一切围绕“粉色温情”礼物展开。关于“七夕”这个中国式情人节,商家却没有总结出被大众认可的标志性“符号”。
“逢节必火”的鲜花可以说是节日火热程度的“晴雨表”。记者走访了多家花店,看到店主没有针对七夕节进行促销,因此也没有引起来往顾客的关注。记者在红宝路的一家花店中看到,店主正忙着配花。“平日里玫瑰一般五块钱一枝,七夕节前后,玫瑰花的花价普遍涨到了十块钱一枝,虽然有一定的涨幅,但每年的西方情人节,玫瑰甚至能卖到15至20元一枝。”店主告诉记者,每年的“2•14”西方情人节店内生意都好过七夕节,如果说七夕的花价比平日略涨,那么“2•14”情人节则是用火爆来形容。不过她也承认,在2•14”情人节,店里会针对性地推出情人节花束促销,但同行们对七夕节的内涵挖掘不够,也不知道如何去针对该节进行促销,因此没搞没有相关活动。
记者在星河coco park看到,有个别商家也在打着七夕的旗号促销,但没有节日的特色。一楼首饰区的多个专柜打出了七夕节的活动方案。在施华洛世奇专柜,橱窗里布置了大大的粉色爱心,店内主推爱情系列吊坠、耳饰等;一些包包品牌也相应推出了七夕系列促销活动,并主要用粉色的元素来装饰店铺。这样的促销和过西方情人节、母亲节的手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和七夕没什么关系,也没有文化内涵可言。
超市货架未见明显节日促销活动
传统节日氛围需营造
尽管牛郎织女的故事美丽浪漫,具有强烈的中国色彩,尽管有人一再提倡“不过洋节,要过就过中国节”,但想用七夕节来抵御西方情人节,显然并非易事。在七夕节被商家遗忘的同时,市民是如何看待的呢?记者就这个问题在东门商业街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发现年轻人对于七夕的参与度很低。大多市民称,没有听到关于七夕节的宣传,所以也不会在意。
就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的多位专家。他们表示, 七夕节之所以热闹不起来,即七夕节没有一个统一的适合年轻人的活动作为“节日载体”。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各地不一。所以,想让七夕节受到都市人的宠爱,其活动内容需要一番革新才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七夕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对人类最普遍的两情相悦过程的文化升华,具有生命本原的意义。商家应该多挖掘七夕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可以推出属于传统特色的商品和营销方法,让年轻人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使现代人对其从“无所谓”转化成由衷的“情感认同”。
读特新闻+
七夕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在当代又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编辑 耿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