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打造海岛“最强大脑” 数据大厅打通558个政务信息系统

读特记者 吕延涛 吴德群 戴晓蓉 肖意 蔡青 方慕冰 焦子宇/文 胡蕾 周红声/图/视频
2018-09-05 08:29
摘要

你可以认为这里是未来海南的大脑。




“你可以认为这里是未来海南的大脑。”站在海南省政府会展楼一楼的省政务数据大厅,海南省工信厅信息化推进处处长吴成一脸自豪。


  这种自豪,来自海南创建全国领先的“数字政府”,更来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关注。


  今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省政务数据中心大厅,饶有兴趣地向工作人员细致了解人流、物流、资金流等信息共享和应用情况,叮嘱海南用好大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民生保障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一个数据大厅,缘何吸引总书记的目光?日前,读特特派海南采访组一行走进海南省政务数据大厅一探究竟。

位于三亚的中科院深海所深海工程技术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组装万米级原位试验系统“原位实验号”。

焦点|海南打造海岛“最强大脑”


“智慧大脑”涵盖12个重点应用系统

8月17日,台风“贝碧嘉”已过,海口添了些许凉爽。


在海南省政务数据大厅,工作人员正在一台台电脑前忙碌着。这里汇聚了全省基础数据库和各级政务部门数据,打通了全省涉及公共服务、宏观经济、社会治理、市场监管的558个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可以调取实时数据显示在大厅前方的巨幅显示屏上。

作为政务数据大厅建设的亲历者,吴成对这里了然于胸。他说,这里涵盖了进出岛管控、“多规合一”、互联网+防灾减灾、全域旅游监管服务、精准扶贫、不见面审批、椰城市民云、三亚旅游监管服务平台、省政府“网上督查室”等12个重点应用系统。

海南省工信厅信息化推进处处长吴成

吴成说,为加强基于大数据的政务信息化建设, 加快信息整合共享,海南省去年7月份提出建设省数据大厅, 推进数据、人员、资金、管理、技术“五集中”,形成海南智慧城市大脑。在充分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海南省数据大厅去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数据大厅实现了‘平时协同、战时指挥、随时展示’。”吴成说,数据大厅汇聚海南全省基础数据库和各级政务部门数据,通过数据汇集、共享、挖掘分析和展现,支撑各级各部门信息化应用,用大数据提升公共服务和政府治理水平。

“升级大脑”实现应共享数据的100%共享

事实上,围绕数据大厅,海南省全力构建支撑全省决策指挥、城市管理、应急联动和运行管理的政务空间和“智慧大脑”,基本形成“一张网、一个中心、一朵云”的政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其中,“一张网”是一直覆盖到全部行政村的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一个中心”即省政府数据中心,“一朵云”即全省统一的政务云,统一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服务,实现了全省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统建共享。

“智慧大脑”为台风防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吴成说,这次台风来临时,坐镇数据大厅,就可清晰地看到台风路径以及每条渔船动态,实时了解降雨量,镇定自若地指挥渔船靠岸停靠、相关人员撤离,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海南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南正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开放目录体系、完善人口和法人等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信息共享开放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加快信息系统与共享交换平台的数据接口开发等措施,加快实现应共享数据的100%共享。

“最强大脑”管好“一条鱼半斤虾”

数据政府,正在成为“最强大脑”。

今年4月22日18时24分,正值游客用餐高峰期,“三亚放心游监管平台”上突然出现了一条飘红的信息。该平台刚刚自动监测到三亚市某海鲜店出现了异常数据,当日小芒果螺的市场限价为36元1斤,而该饭店的售价为38元1斤,尽管只超过了政府限价2元钱,但平台却“铁面无私”,迅速将该条信息标红并上报至12315、12301、12345投诉平台进行核查处理。


这个被称为管好“一条鱼、半斤虾”的大数据平台,有效解决了“高价海鲜宰客”“旅游投诉解决难”等三亚城市治理痛点,通过商户的电子秤和收银机联网,杜绝称重作弊,实现消费数据实时上传,一旦消费超过政府限价就会飘红,自动生成工单,主动执法,游客也可以通过扫消费小票上的二维码实时监督。

记者了解到,“三亚放心游监管平台”去年12月上线运行,目前主要对三亚海鲜消费领域进行监管,已完成全市12家大型海鲜广场、227家星级海鲜排档的监督全覆盖,每天监控海鲜消费订单近万笔。目前,三亚全市涉旅餐饮、水果店、旅游购物点的联网监督已实现全覆盖。

“最强大脑”,便利生活。

在海口,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椰城市民云”和“12345海口市民服务智慧联动平台”两个“姊妹”系统,令生活更加便捷。

作为大数据服务民生的一个超级APP,“椰城市民云”全面整合了海口数十家单位的近两百项公共服务项目,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在线服务窗口。

海口市民小刘告诉记者,以前想要查询社保、个税、公积金,或是缴纳水电气费等,需要去服务窗口排长队,甚至在多个单位来回跑,非常麻烦。自从下载了“椰城市民云”后,他能随时随地进行生活缴费、信息查询等各种公共服务。

成绩|信息数据共享交换量达31.1亿条

“海南已建成全省统一的‘三大’大数据基础平台和‘五大’基础数据库,成为数字政府的有力支撑。”海南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特派海南记者专访时表示,海南同时发力新一代IT产业和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数字海南。

“三大”大数据基础平台方面,海南全省统一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目前已完成40个省直部门和20个市县节点的部署,数据共享交换量达31.1亿条;全省统一的政务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为各部门和各市县提供统一规范、安全可靠、充分共享的大数据开发应用工具和环境;全省统一的政务数据开放平台,依托平台汇集并向各级政府、社会开放共享数据。

“五大”基础数据库包括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库、电子证照库、社会信用库等。其中,社会信用库共享汇集了63个单位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失信记录、税收违法记录等2184万条数据。

海南工信厅将加快实施信息共享开放推进工程,目前已完成项目招标,正抓紧项目实施。今年11月底前,将建成全省政务信息共享网站,建立全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届时将实现数据共享率达100%。

同时,海南已构建“一网通、一证通、一号通、一站通”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截至目前,“一张审批网”共完成489.8万办件办理,初步形成行政审批大数据;“多证合一”平台归集了税务、质监、社保、统计等16个部门24类证照,并应用于全省“一张审批网”,全面实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一号通即建立全省统一的政府12345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全省20个市县、26家省直单位以“123”开头的政府职能部门公共服务热线,形成“一号对外、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统一考核”的政府综合服务热线工作机制;一站通采用集约建设方式构建了以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主网站,56个部门、19个市县政府为子网站的网站群,为百姓提供政务信息公开、政务服务、政民互动交流等一站式服务。

目前,海南正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计划到2020年,实现海南互联网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同时,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导航、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智慧旅游、物联网农业、工业互联网、智慧化服务等领域发力,打造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


专访|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钳工周皓:为大国深海梦奋斗的“拼命三郎”

深海所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钳工周皓。

“我们带出海试验的科研设备,一般会先拿到实验室的模拟仓测试,必须要能承受深海里的压力,一旦发现问题就要不断地调试和改进,所有设备都是这么一步步打磨出来的。”日前,本报特派海南采访组一行来到位于三亚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见到周皓时,他正在工程实验室的厂房里反复琢磨着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故障零件。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周皓是中科院深海所里一名普通的钳工,负责所内深海科研设备的加工、制造和维修;周皓也是深海所的“名人”,因为突出的工作成绩,他成为海南省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唯一的基层代表。今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海所考察时,他还受到了总书记的接见。

“80后”小伙儿成了所里公认的“技术担当”

“对我来说,到中科院深海所工作,是人生轨迹的一次转折,也是我追逐梦想的一次选择。”周皓告诉记者,在来深海所工作之前,他在辽宁一家矿业企业工作了十几年,凭借高超技术和丰富经验,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

然而,2015年,因为偶然的机会得知中科院深海所急需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他却莫名地动心了。“想到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如果能发挥自己的技术所长,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时,觉得热血沸腾。”他毅然向远在三亚的深海所投出了简历。

位于三亚的中科院深海所。

全新的历程由此打开。2016年3月,通过各项考核的他,告别亲人,从东北奔赴中国的最南端。来到深海所的周皓,一头扎进深海科研制造领域。深海设备与陆地机械相比,虽工作原理相通,却在诸多细节上大有不同。周皓狠下苦功快速调整,不断突破自己,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好几天,设备每次都要反复测试2遍至3遍以上……这位踏实的“80后”小伙儿,成为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

就这样,经过日复一日潜心钻研、反复试验,周皓为深海科考先后创新制作了原位搅拌器、水下摄像机滑动托架、水下射灯支架、开合式自锁鱼笼等多项设备,成功解决了诸多深海装备制造技术难题,成为所里公认的“技术担当”。从2016年6月起,周皓先后两次随中科院深渊科考队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探索万米深渊,凭借过硬技术能力,为深海科考保驾护航。

位于三亚的中科院深海所深海工程技术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组装设备。

“我还记得,在第一次出海科考时,‘万泉号’运载着陆器上的一个小零件出现了故障,导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为了不影响科考进度,设备故障必须在船上即时修复。但是当时船上没有相关设备,最后只能用手工打磨的方式来制作零件。海上的风浪很大,一个小小的零件,我最后花了近40个小时才一点点打磨完成,最后终于让设备恢复了正常。”他告诉记者。

在他的参与和见证下,“探索一号”搭载的高科技深海探测装备成功潜入万米深海,完成了多项重大科考任务,这也是中国在深海攻坚中首次成功突破“万米”。

通过自己双手自主研发制造更多新设备

周皓带领记者在他的“工作间”——深海所偌大的工程实验室厂房里参观。“这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其关键部件九成以上国产化,是探测深海的‘大国重器’;这是‘万泉号’,国产万米级水下通用运载平台;这是我们进行设备测试实验的压力舱,能模拟出万米深海下的压力……”他如数家珍,向记者一一介绍实验室里正在研制以及展板上展示的各种国产尖端深海科研设备,语气中不无自豪。


位于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里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在厂房,周皓的日常工作,就是对这些装备的零部件不断进行加工、组装、调试、改进,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直到成功。他始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每一次都会想,有没有更加可靠的工艺?有没有更加可行的方案?能不能比上一次做得更好?装备组装调试后,能不能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对行业里出现的“新鲜”工艺、方法,周皓始终保持着热切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希望能把最先进的科技,运用到国家的深海科考事业上。

周皓告诉记者,自己的责任就是要帮助科研人员把设计研制的设备从图纸变成现实。“我们国家的深海科技正在快速发展,但目前很多先进科研设备还是进口,一方面要支付极高的价格,另一方面还要承受某些国家的技术封锁。要突破,还是要靠自力更生。现在,我们在自主研发方面其实已经出了很多成果,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手,制造出更多国产科研设备,推动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

不忘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2018年4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院深海所看望海洋科技人员,考察科技创新情况。作为所里的十九大代表,周皓受到了总书记的接见。总书记与他亲切握手,还和他交流起来。周皓说,他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一天。

“总书记走过来和我握手,我当时把这几年获得的荣誉奖章都戴在了身上,总书记看到后很高兴,对我说干得不错。我当时非常激动,作为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能得到总书记的认可,这是我从来没敢想象过的事情。我大声跟总书记保证:‘我会继续努力的,请总书记放心!’总书记听了以后,笑着对我点头。”说起当时的情景,周皓历历在目,“我真是太幸运了。”

“在考察时,总书记嘱咐我们一线的科研人员要献身祖国科技研发事业,努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研究出更多更好成果,推动科研同实际应用相衔接,为国家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我们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鼓舞。”

如今的周皓,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深海科研工作中。“身边的同志们也都和我一样,充满了干劲,大家都想为实现深海大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嘱托和期望。”他这样说道。

编辑 赵偲容

(作者:读特记者 吕延涛 吴德群 戴晓蓉 肖意 蔡青 方慕冰 焦子宇/文 胡蕾 周红声/图/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