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膀子看奥运|曾经的主角,总会看破“意义的圈套”

记者 马强
2016-08-07 21:19
摘要

上一回还是2000年的悉尼,南半球看上去有点诡异。史上第二次首日无金,全国人民有点着急。

上一回还是2000年的悉尼,南半球看上去有点诡异。史上第二次首日无金,全国人民有点着急。

1环的距离,搁到靶纸上不到一只蚊子的长度,让杜丽与里约首金失之交臂。

0.13秒的差距,来不及眨一次眼的工夫,让孙扬和相熟的记者相拥痛哭流涕。

每一块奖牌的份量,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说法,只能说是政治正确。

用现实的意义考量,毫厘之差,可以造成千里之别。

w570c38

孙扬落泪

金牌和银牌一定是不同的。郭晶晶和老公霍启刚如今参加真人秀的时候,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悉尼奥运会上的举重亚军吴文雄。

项目和项目一定是不同的。刘翔的婚恋不断登上报纸头条的时候,射击、举重、皮划艇的运动员苦捱着每四年匆匆一次露脸的机会。

金牌和金牌也一定是不同的。同样是洛杉矶奥运会的冠军,许海峰成为了次年全国高考的政治试题,吴小旋在美国一家帽子工厂一干就是十几年。

w5703cc

爱笑的杜丽

杜丽爱笑,孙扬爱哭,哭笑之间,他们都明白首金的份量。

当下有一本很火的书叫《人类简史》,在作者赫拉利看来,人类超越动物的进化,不仅仅赖于语言和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我们编织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网络”,这种故事网络形成合作,也生产意义。

由此推演,人们如此看重首金,正在于它构成了奥运故事网络中关键的一环。破天荒、开先河、惊天逆转、史无前例之类的字眼总能吸引眼球,就是因为在自己编织出的“意义的圈套”中,所有人身陷其中。

意义越宏大,现实一定越残酷。

1984年的许海峰、1988年的许艳梅、1992年的庄泳、1996年的孙福明、2004年的杜丽、2008年的陈燮霞、2012年的易思玲,当他们作为传奇的主角,不断被套上各种光圈时,不可避免的,是有更多人的付出被忽略,尽管他们可能经历更感人、努力更艰辛。

U0DZ-fxutfpk4901126

易思玲压力大到睡不着。

“意义的圈套”里,总会有大多数人被牺牲——谁让人类如此依赖故事,然而终究脑内存有限。

首金迟迟没有到手,故事一直没法开头。

然而曾经的传奇主角,总会看破这种“圈套”。

2004年,22岁的杜丽拿到雅典首金一战成名。那时候她还长着一脸青春痘,不懂这会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

12年后,34岁的杜丽做了妈妈,退役又复出。错失里约首金之后,她笑得云淡风清:“拿个银牌我很开心,因为没有拿过嘛!”和心爱的儿子相比,“创造历史”不过是过眼云烟。

bb7e595a13aa4793c74c43fc8c25511f

杜丽和她心爱的儿子。

编辑 白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