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是2004年开通的,在此之前,小巴车做为城市交通的主力军,是广大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让市民又爱又恨,爱它其体积小、速度快、省时便捷,像风一般穿越在大街小巷中;同时也因其超速、超载、尾气排放超标等不安全因素让市民担忧。小巴车于2006年退出深圳市区。
当时的小巴车与现在香港的小巴车长得很像,限载16人,有黄的、绿的,上车起步价1元,从南山坐到福田4元,票价惠民。只要在车辆原定规划的路线上,你看见车来了可以招手即停,想下车时喊一声“有落“即下,故坐的人多,也经常超载。上下车都用一个门,前期还配有售票员,坐在门口靠窗的位置。后期也变成无人售票。因经营小巴车的大多数都广东人,外地来深的也因坐小巴车而纷纷炫耀,说来了深圳,学会的第一句广东话就是“有落”。想下车时,必须大喊一声“有落”,司傅才会停车,若是忘喊了,那你下了车得回头走几百米。
有的小巴车也跑长途,跑关外。我坐过最远的是去淡水,有时坐到一半时司机见下车的乘客多,上车的乘客少,为节约成本,他们就会联系另一台也要跑那个地点的车,跟他们谈好价钱,让我们下车上另一台车,由另一台车送到淡水,这种情况当时被广东人很形象地称为“卖猪仔”。
小巴车就这样风尘仆仆般地陪伴着深圳市民走过了近十年,那时没有智能手机,没有4G,不能查车什么时候来,只能傻乎乎地在路边一边走一边小跑的追着车。
如今深圳的绿色公交做得很好。虽说出行的方式多了地铁、高铁可选,但公交车越换越大,线路多、长,有的公交车用的还是旅行大巴车,车厢整洁、车窗明亮。现在乘车的人不多,有时有较多空位,大多数一票制,票价2元左右,比已退的小巴还惠民,而且在站台停靠上下,又可以查询车的定位,安全系数高,也不用担心再被“卖猪仔”。
(本文由读特网友 源源 投稿)
编辑 林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