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解决老年人在银行保险服务领域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银保监会30日对外发布通知,聚焦银行保险服务领域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16条措施,要求加强金融服务下沉,发展服务老年人的特色网点,尊重老年人使用习惯,丰富适老产品和服务等。通知要求商业银行保留仍在使用中的纸质存折、存单等老年人熟悉的服务方式,不得强迫老年人使用银行卡,不得强制老年人通过自助式智能设备办理业务,不得违规代替老年人操作,不得对老年人使用柜面人工服务设置分流率等考核指标。
这对老年群体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在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和眼花缭乱的金融服务项目面前,进入银行的老年人往往有些无所适从,那些还习惯拿着纸质存折、存单的老年人不仅感到不方便,更可能产生落后于时代的“被抛弃感”。
在实际生活中,因为适老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缺失,有些老人迷迷糊糊中就堕入了有违他们个人意志的金融消费陷阱。被诱导办理银行卡、信用卡要支付更多手续费、利息不说,不明所以存款就变成了保险理财也是常有的事情。更有甚者,有些别有用心的不法之徒,骗老欺老,利用老年群体对现代金融技术和金融知识的不熟悉不了解,赤裸裸地设下各种金融诈骗的骗局,老年人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的养老钱眨眼就被骗得干干净净。
银保监会通知里提出的16项措施,既抓住了重点,也找准了要害,条条措施都是有的放矢,极其富有针对性。这些措施既体现出国家政策层面对老年群体的呵护和关爱,也是在用制度保障老年群体的合法金融权益不受打着“技术进步”“服务升级”等幌子的非法侵害。
譬如有些银行工作人员明明知道一些老年人使用的是老人机,还要求(其实就是强迫)老年人开通手机银行。其动因并非所谓银行服务智能化的必须,而是受利益驱动。因为开通手机银行往往是与银行工作人员的工资考核挂钩,银行则从手机银行每个月的短信服务费收取一笔不小的费用之外,还能因此减少客户到柜台的次数,降低银行运营成本。银保监会此次明确要求的几个“不得”,是给老年群体的财产上了几道“安全锁”,也是给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戴上了不可越线获取不义之财的“紧箍咒”。
对于银保监会提出的要求,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应积极主动地将各项举措不打折扣地一一落实到位。从道义上讲,老年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理应受到特别保护和关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享有政策赋予的一些金融经营服务特别权利,也理所应当地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见利忘义,什么钱都要赚、什么钱都敢赚,要给予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以特别的关照。从商业利益上来说,落实银保监会的这些措施,可能会损失一些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则降低了银行潜在的经营风险。
而且,老年群体是银行储蓄的重要主力军,用丰富的适老产品和服务稳固老年群体,赚取合法、正当、长久的利益,难道不香么?而网友说得更加直白:支付宝、微信已经把年轻人都抢走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再不善待老人,是想等着关门大吉吗?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现在不少地方在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创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也同样重要。近日,交通运输部也印发了《2021年便利老年人打车出行工作方案》,为解决网约车时代老年人打车难给出了具体举措。这说明,“莫将老年人拦在智能时代之外”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越来越多地要落实到监管部门的具体政策措施中。相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创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正当其时,善待老人的社会风气要尽快蔚然成风。
(原题为《特评:银保监会的“禁令”拉开了创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序幕》)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李怡天 范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