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孩子和家庭更易沉迷网络?这本读本告诉你
读特记者 李萍
2018-07-30 20:03


当前的网络时代赋予了年轻人新的空间与表达路径,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年轻人是“时代新人”。青少年网络素养怎么样?哪些孩子更容易用网过度,沉迷网络?学校和家长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帮助孩子理性、有效地利用网络,处理好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

7月30日,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发布了《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这是由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以如何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为核心,与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合作撰写的,旨在通过这一探索性研究,让更多人关注到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教育问题并指出。

四类孩子、四类家庭更易用网过度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指出,自我认同感较低的孩子、面对压力难以应对的孩子、家庭中缺乏温暖的孩子、生活中缺乏朋友的孩子更易用网过度。

读本指出,亲子活动少的家庭孩子易用网过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在过度使用网络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的比例更低。所谓亲子活动,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进行的活动,如一起看电视、一起听音乐、一起运动等。数据显示,与适度使用网络的孩子相比,过度使用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孩子父母从不与他们一起做家务的比例高出8.7 个百分点;同样,从不一起运动高出11.5 个百分点,从不一起玩游戏高出14.5 个百分点,从不一起用电脑高出8.3个百分点。这说明,父母越是不与孩子一起进行各类亲子活动,孩子沉迷网络的比例就越高。

同时,父母抗拒网络的家庭孩子易用网过度: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反对孩子上网,孩子过度用网比例为9.9%,父母支持孩子上网,孩子过度用网比例仅为1.7%,相差了8 个百分点;家长不上网,孩子过度用网比例为8.4%,家长上网的孩子过度用网比例为5.7%,相差近3 个百分点。从这几点可以看出,网络并不是孩子过度使用的罪魁祸首。

另外,读本指出,教育粗暴的家庭孩子易用网过度:对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进行研究后发现,粗暴、溺爱、疏离型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沉迷网络的比例更高,而民主型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沉迷网络的比例更低。尤其是在粗暴型家庭里,沉迷网络的比例要比不沉迷网络的高7 个百分点。

父教缺位的家庭孩子易用网过度:沉迷网络的孩子另一个家庭环境特征是亲子交流少,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差,尤其是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差。把沉迷与非沉迷孩子的人际关系进行比较发现,沉迷网络的孩子与父亲、母亲、老师、同学的关系都更差一些。尤其与爸爸关系差的比例,两者相差了8.8 个百分点;与妈妈关系差的比例,两者相差了5.7 个百分点。沉迷网络的孩子有心事选择“憋在心里”的比例为19.1%,而非沉迷的孩子比例为9.4%,相差近10 个百分点。沉迷网络的孩子也常常感到更孤独,比例比非沉迷的孩子高16.2 个百分点。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

读本还指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往往是其现实学习生活中心理行为状态在网络世界的表现,即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是心理行为状态的表现形式之一。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的因素主要有:问题性网络使用;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管理与调节能力。

读本认为,家庭是其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对儿童影响最为直接和持久。当家庭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心理需要时(如关系需要、成长需要等),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读本指出,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一带着“假面”的家庭忽视。家庭忽视主要是指家庭内部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忽视,是指有那么一些“事情”,在无意识中对孩子的心理及生活产生持续性的消极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的产生不是因为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而是因为应该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这种忽视可以以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方式出现;

二极端的教育方式——溺爱&严惩。溺爱是一种温柔的抛弃,严惩是一种残酷的拒绝。溺爱和严惩是当今常见的两种教养方式,即放纵型和专制型;

三剥夺现实游戏的权利。现实中,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更多的所谓“知识”,会侵占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剥夺孩子玩游戏的权利。这样一方面会损伤游戏给孩子带来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对游戏的渴望会使某些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寻找各种游戏方式;

四充斥家庭的非正式交流。非正式的交流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平等、不正规的交流;

五正面肯定的缺失。在以指责为主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敏感、更脆弱,他们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途径来释放情绪,获取回应和支持,而网络世界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

应对谣言应培养孩子的理性与担当

读本指出,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习遵守健康上网原则,并积极响应清朗网络倡议,让孩子树立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国家和相关部门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孩子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负责,做到文明上网、文明发言,并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传谣,面对可疑信息主动求证,不轻信谣言,发现谣言积极举报,不助长谣言的传播,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家长还要主动了解和化解谣言信息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勤于观察孩子的情绪,遇到孩子情绪低落、与日常表现大相径庭时,要主动询问原因,在帮助孩子了解谣言及其危害的基础上,更要进行反谣言的疏导和教育。在反谣言的疏导和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和孩子一起分析谣言所涉及的内容是否属于确定性的信息,是否有值得质疑的地方,是否需要更进一步求证。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思辨力,帮助孩子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同时,当孩子本人成为谣言的指涉对象,甚至成为谣言的受害者时,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疏导,必要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求助学校和相关机构。

读本指出,应避免偏见先行,和孩子一起探寻真相:父母需要将自己听信于谣言而产生的偏见暂放一边,和孩子一起探寻真相,防止因父母的偏执阻碍孩子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热情。所以,父母面对谣言信息时,首先自己要有一定的判别力,并且以身作则,给孩子以主动探寻真相的榜样力量。

读本还建议,应加强网络空间未成年人的民事权益保护,包括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姓名权的保护: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名誉权的保护;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加强未成年人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