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台风“妮妲”在深圳正面登陆。这一天,深圳的文娱类新闻采访几乎全部取消,除了杨丽萍。8月11日至14日,由杨丽萍担纲总导演和编剧的实验性舞台作品《十面埋伏》将在深圳保利剧院连续演出4天。8月2日的这场新闻发布会,即是为此剧深圳站演出跑宣传。然适逢“妮妲”肆虐,8月1日晚杨丽萍飞抵广州,并火速在风雨中驱车深圳,8月2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深圳媒体感叹,杨丽萍真乃“拼命三郎”,贵人出门,连“妮妲”都得让道。据悉,在结束深圳站的宣传之后,杨丽萍将即刻赶往黄山出席下一个活动,精力旺盛。
不表演,用京剧创造中古的当代艺术
和杨丽萍上一部来深献演的作品--舞剧《孔雀》不同,《十面埋伏》有两个特点,首先是,杨丽萍不参与演出,仅仅是以总导演和编剧的身份在幕后掌控大局,其次,《十面埋伏》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舞剧,故事剧情“碎片化”。同时在舞蹈的呈现上,《十面埋伏》也不是诸如《云南印象》、《云南的声响》之类少数民族元素突出、原生态气息浓厚的民族舞,而是一出混合了京剧、装置等元素的实验舞剧。
《十面埋伏》,这个被影视剧和传统戏曲演绎过数遍的故事,被她用舞蹈重新演绎,又嫁接了京剧,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充满了实验色彩。项羽与刘邦“楚汉相争”的故事流传千年,《十面埋伏》尝试打破传统舞剧的叙事方式,不着力于讲故事,而是将两千年前的一组人物从故事里提炼,放在更广阔的时空,刻画内心冲突与纠葛。
“十面埋伏意指,我们不单经受着来自外界的埋伏,也有内心的埋伏,自我设定的麻烦和障碍,如何突围,如何战胜恐惧?怎么能不伤害他人,又避免被伤害?”杨丽萍这样解读。据悉,剧中演员的妆容均以京剧为扮相,叶锦添设计的服装同样自带东方色彩。为何要在舞蹈中糅入京剧?在杨丽萍看来,京剧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唱、念、坐、打,也是另一种性质的’民族舞蹈’。”
现代舞,可以像皮娜.鲍什一样好看
在正式场合,杨丽萍管《十面埋伏》叫“实验性舞台作品”,而在私下里,她更愿意将之称为现代舞剧。事实上,看过该剧的观众都表示,《十面埋伏》充满了当代性,置身观众池,宛如观赏了一出行云流水般的大型当代艺术。而杨丽萍之所以不太愿意在公开场合称《十面埋伏》为现代舞剧的原因是因为,中国观众对现代舞的接受度较低,“一说现代舞,大家就觉得是抽象的、晦涩的、有距离的,就好像是看文艺电影似的。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现代舞观念性更强、更讲求思想表达。你看皮娜·鲍什的舞蹈《穆勒咖啡馆》,它既美丽,又有深层次的表达。我觉得叫什么舞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看作品。”
以电影为例,杨丽萍说,她个人非常喜欢李安导演的两部作品《卧虎藏龙》和《少年派》,“这两部作品既有完美的视觉呈现,又有导演深沉的思考,还有非常浓厚的民族元素,是艺术表现非常完美的状态。”她表示自己,舞台艺术的创作者,既不希望站在观众的对立面,同时也绝对不会向市场妥协、媚俗的。“舞台艺术不是闭门造车,我在创作中会把观众当作一个演员,大家在剧场里共同完成这场舞蹈艺术表演。当然,观众接受和自我表达之间的拿捏,度要把握好。”
据悉,除了京剧,杨丽萍在这部现代舞剧中,还加入了剪刀装置艺术家刘北立创作的2万把剪刀组成的装置艺术、老锣的歌曲和龚琳娜的演唱,以及叶锦添的服装设计和舞台美术,同时还有太极、剪纸、皮影等中华符号明显的元素。杨丽萍称自己并不担心观众会看不懂,“我们在成都巡演时,剧没开场,剧院人声鼎沸,开演之后,慢慢就安静了,我相信他们从这个古老的故事中,看到了平行空间的自己。”
谈创作,作品就是生命河流的呈现
1958年出生的杨丽萍如今已经慢慢淡出舞台表演,不过她否认,自己是不跳了。她说,《十面埋伏》里没有适合她跳的角色,同样也没有适合侄女小彩旗的角色,“作为编导和总导演,选择舞蹈演员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合适。”她透露,原本小彩旗没有任何角色,“但这个孩子坚持要来,于是就跳了一个群舞角色。”谈起自己的“嫡传弟子”,杨丽萍满脸欢喜,“我一点不担心小彩旗因为去拍电影、电视、话剧就影响跳舞,她才十几岁,这么小的年纪就懂得跟我说,要历练自己,她既能住五星级宾馆,也可以和群众演员一起睡大通铺。”杨丽萍还表示,自己作为“前辈”,更喜欢给后来者创造表演的空间和机会。
而说起创作,杨丽萍表示,创作与自己生命历程、人生思考息息相关。“我是少数民族出生,从小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然之美。所以我20多岁的时候跳的就是表现自然之灵的《孔雀》、《两棵树》这类作品。2007年之后,我关注到云南的一些地方属性很强的民族文化濒临灭绝的现象,于是我做了挽救,有了《云南印象》、《云南的声响》这类原生态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甚至会邀请一些当地农民上台舞蹈,它很乡土,但是也有很生命力。再后来,我开始感受到生命的“季节性”,人生的春夏秋冬,于是我做了《孔雀》。现在,我又开始感觉到一些黑暗的东西,我是经历过文革的人,有些关于人性的东西,我想去表达,所以我做了这部《十面埋伏》。”尼采说:“人和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杨丽萍说,她做《十面埋伏》,就是希望人们走出内心的“埋伏”,走向光明。
编辑 张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