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博@人民日报
那一晚
人正酣睡、万籁俱寂
突然
地声轰鸣、房倒屋塌
顷刻之间
百年城市被夷为平地
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
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
七千多户家庭断门绝烟
图片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1976年7月28日
凌晨3时42分
这个注定无法被忘记的时间
被永远定格
一转眼
整整42年过去了
漫漫时光
或许可以抚慰心灵的创伤
但却冲刷不掉
那份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一片片断壁残垣
犹在眼前
1976年7月28日强烈地震发生后的唐山市一角。
那一声声受灾民众
痛彻心扉的哭喊
犹在耳边
1976年7月28日,人们在唐山矿业学院清理废墟。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绝望
但还好有这群从四面八方
赶来救援的人们
在绝境中送来温暖
带来希望
1976年7月31日。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
谢谢你们!
为了救人
用手搬、用肩扛......
几乎用尽了所有办法
大地震发生后,人们清理废墟。
即便指甲全部剥落
双手血肉模糊
却依旧奋力地用血手
扒开坚硬的废墟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官兵冒着危险在坍塌的楼板和欲坠的墙体间救人,昼夜连续奋战。
是你们
在最黑暗的时刻
带来了一线光明
谢谢你们!
在昏暗的灯光下
在简陋的手术台上
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不眠不休地
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上海医疗队给伤员做手术。
小心翼翼
生怕弄疼了开裂的伤口
1976年7月31日,人民解放军某部医务人员在唐山市抗震救灾第一线,抢救负伤的群众。
是你们
勇敢地和死神赛跑
拼尽全力夺回每条生命
谢谢你们!
用无微不至的关爱
精心呵护和培养
震后遗留下的近千名孤儿
在石家庄市育红学校的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
你们有力的大手
温热的怀抱
真诚的笑脸
让孤独的孩子们
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育红学校的保育员和孩子们在一起。
是你们
用亲人般的关爱
抚慰了成百上千受伤的心灵
......
灾难虽然无情
但摧不垮的
是患难与共的真情
和一次又一次
生命的奇迹
1976年8月1日,人民解放军某部的医务人员,精心护理在地震第二天出生的婴儿。
震后第八天,青年矿工王树斌被解放军从废墟中救出。
百折不挠的唐山人民
以艰苦的意志
创造了唐山迅速崛起的奇迹
经过昼夜奋战
仅仅在震后28天
河钢唐钢职工王庆利和工友
就炼出了震后第一炉钢
并为它取名为抗震“志气钢”
图片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震后的唐山
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生产生活
显示出了超强的复原力
震后第7天,第一批自行车组装完成
震后第10天,第一车煤产出
震后第14天,发电厂并网发电
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得到解决
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震后两年,唐山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基本达到震前水平......
在1976年7月28日强烈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华北工业城市唐山,经过一年重建,工业生产迅速恢复,人民生活十分安定。1977年8月27日新华社发
42年的风风雨雨
唐山人与唐山这座城市一起
从苦难出发
如凤凰般涅槃重生
上图:抗震号机车(资料图片);下图:中车唐山公司总装车间一角。
“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不防”
大地震的惨痛代价
也使抗震精神
深深烙刻在唐山人民的心中
让唐山在防震减灾方面成为国内“标杆”
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那些痛苦绝望的日子里
有着最坚强的力量
唐山崛起的背后
离不开的是唐山人的相依相偎
与感恩情怀的薪火相传
5月22日,唐山大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党育新(中)在志愿服务中帮助一位灾区群众缓解精神压力。
历经劫难的唐山人
深知雪中送炭的可贵
汶川大地震时
他们毫不含糊
总是冲在救人的前列
河北唐山市青年农民宋志永,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中,多次自费组织12名乡亲,奔赴灾区抢险救灾,被誉为“十三农民义士”带头人。
玉树地震时
他们坚守在灾区
和受灾群众一起重建家园
青海玉树街头,来自唐山的青年志愿者与当地志愿者一起给受灾群众分发盒饭。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救人、救人、快救人!”
这是他们发自心底的期盼
历经劫难的唐山人
更懂得奉献的重要性
几十万名志愿者
用他们每个人微小的力量
让唐山成为一座“留住雷锋的城市”
......
如今
在唐山人的共同努力下
一个崭新的唐山呈现在我们眼前
图为唐山市南湖公园夜景。
那些顽强的生者
带着对逝者的思念
地震幸存者王树斌(右二)与摄影师常青(右一)在王树斌家门前合影(2016年7月10日摄)。
满含对生的珍视
朝着更美好的未来
继续前行
“地震婴儿”孙沪在家中展示她小时候的照片。
但我们的记忆
从未磨灭
一位男士在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悼念遇难者。
我们的思念
从未减退
一名女士在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悼念遇难者。
我们的缅怀
从未停止
唐山大地震38周年纪念日,各界群众自发来到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悼念在大地震中罹难的亲友。
愿这世上
希望与爱永驻
编辑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