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尼利斯船队:荷兰第一支东印度探险队
梁二平
2021-03-25 16:15

16世纪70年代,荷兰人挣脱西班牙统治独立后,其海上运输业异军突起,商船总运载量大约相当于法国、德意志和英格兰船只运载量的总和。同时,荷兰造船技术、造船量也位居欧洲第一,而且造价比英格兰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可以进行规模生产,欧洲许多国家放弃自行建造船只,改由向荷兰订购。

脱离了西班牙统治,垄断了北大西洋和波罗的海物流转运生意的荷兰,并未安于现状,进而与葡萄牙争夺东方市场。1595年4月2日,“第一支东印度探险队(也称科尼利斯探险船队)”驶离了荷兰北部特赛尔港(Texel),驶向东印度群岛。

科尼利斯探险船队的领导者是科尼利斯·德·霍特曼,他与另外几个阿姆斯特丹合伙人组建了“远方公司”,为这次探险派出了4艘帆船组成的首航东印度群岛的船队。

▲17世纪的插画《科尼利斯·德·霍特曼船队》。

众所周知,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东方航线是葡萄牙人开辟的,这条发财之路不仅严格保密,而且严禁其他国家船只进入。这一点,荷兰人自然知道,所以他们派出商业间谍到阿姆斯特丹刺探东方航线的情报,不幸的是间谍后来被扣押。不过,葡萄牙人口少,海洋贸易需要引进各国人才,因此荷兰商人范·林斯霍滕谋到了印度果阿大主教秘书的职位。他在果阿“卧底”两年,收集了大量葡萄牙在东方进行香料贸易的信息。1594年返回了荷兰老家的林斯霍滕将搜集到的东方情报写成一部《葡萄牙东印度水路志》,并公之于众。这些信息对荷兰人的东方探险与扩张起到了关键作用,范·林斯霍滕的好友、制图家普兰休斯根据这些信息,为科尼利斯探险队绘制了东印度航海图。

17世纪的插画家威拉德·汉娜为《巴厘岛纪事》创作的插画《科尼利斯·德·霍特曼船队》,为后世留下了荷兰人首航东印度船队的身影。这幅颇为纪实版画,从左到右依次标注出了四艘探险船的船名:“Duyfken”(白鸽号)、“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号)、“Mauritius”(莫里斯号)和“Hollandia”(荷兰雄狮号)。其中,乘风破浪跑在前面的是快船白鸽号,它后边的是阿姆斯特丹号,船上挂着阿姆斯特丹有三个“xxx”的市旗。画中的三艘大帆船都是盖伦船,早期盖伦船其标志性的斜首桅上都有个小立桅。这种船低船艏、长船身比克拉克船小,造价也低,适于远洋航行,也更符合荷兰海上竞争的低成本、多运力、价格低的竞争策略。如果细看,还会发现这些商船上皆开有炮窗,荷兰人已估计到了东方航线的危险,用的都是配有炮火的商战两用船。

这个探险船队在473天的漫长航行中,经历了长达112天的绝望漂流、船员哗变和武装镇压,总算到达了传说中的大爪哇。以科尼利斯为首的荷兰商人们,向万丹的苏丹展现和平贸易的诚意;但苏丹身边有葡萄牙顾问把持交易,价格自然不如预期,暴躁的科尼利斯与苏丹发生了争执。商业争执,很快变成了万丹海战。配有大炮的荷兰船队轻松打败万丹守军,但却输了万丹人对他们的信任,没人愿意跟他们做生意。

科尼利斯离开万丹,继续往东探索,寻找传说中的马鲁古群岛、以及其他愿意与他做生意的苏丹。在香料群岛科尼利斯不但没有找到贸易伙伴,还遭遇爪哇人的突袭,损失了阿姆斯特丹号。1596年的圣尼古拉斯节(每年的12月6日)前夕,一名船长离奇溺死,科尼利斯被指控涉嫌谋杀,海上议会剥夺了他的领导权,船队亦决定返航。

1597年8月14日,在外漂泊了两年四个月后,科尼利斯探险船队终于回到母港——特赛尔港。此时,船队只剩下的莫里斯号、荷兰迪亚号和白鸽号,出发时的248名水手,仅有89人活着返回故里,连首席领航员凯舍也不幸客死他乡。

这个开创性的航行,叩开东方贸易之门,这次航行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葡萄牙东方贸易霸权的瓦解。接下来的几年里,荷兰各地成立了十几家远洋贸易公司。1602年荷兰整合了多家远洋贸易,组合成了著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此,挂着三色旗亲王旗的荷兰商船开始频繁出入东印度群岛,并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美名。

(原题为《科尼利斯船队:荷兰第一支东印度探险队》)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李怡天 范锦桦

(作者:梁二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