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渠是城市排水系统的“肠道”,想要肠道健康,平时的管理工作就马虎不得。定期对管道内部进行“体检”,能让问题早发现,早整治,管道通畅,城市生活更美好。日前,深圳水务集团前海分公司全面开展辖区内的管渠普查工作,特别是一号渠、二号渠、前湾、桂湾河排水口上游管涵,把摸底排查、清疏、验收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大口径的管道也会淤堵吗?
简单点说,雨水通过管道时部分沙石、垃圾会沉淀堆积在管道内,就造成了淤堵。大口径管道一般是主干管,承接来自各个区域小管道运输来的雨水和夹杂的异物,日积月累,管道的过水面积不断减小,排水能力也就相应减弱。
前海自贸区位置特殊,地处排水系统的末端,上游垃圾不断被水流夹带到下游,加之临近海域,管道内水位受潮位影响,这就加大了管道淤堵的风险。以一号渠为例,它是前海自贸区内六大雨水管渠之一,承担着妈湾片区及大南山雨水和山水的收集和泄洪的重任。此番清疏,短短400多米,清出了1万多方的淤泥,足足能把一个大足球场堆满,淤积这么满的情况寥寥可数。
临近海域也意味着进入管道作业的时间受到限制,为确保安全,必须在低潮位的时候进入。作业人员常常得等在傍晚或者黎明退潮时的几个小时里,抢时间下井一探究竟。于是,加班是常有的事儿。
有没有机器可以代替人工下井检查?
其实,管道检测仪器例如QV、CCTV等已经广泛应用于管道管养中,但其使用条件有一定的限制。在水位较高、长距离没有检查井等特殊情况下就必须得人工下井检查。人工检查的安全风险更大,操作也更复杂。
深圳水务集团前海分公司员工检查箱涵。
地下的管道有毒、有害毒气弥漫,工作人员要提前通风、检测毒气、穿戴安全用具方可下井。管渠通常埋在地下,需要一定的覆土厚度来保障管道不被路面重压压坏。有些大口径的管道深埋于地下近10米,这深度相当于3层楼高,工程师得通过长长的爬梯一步一步接近伸手不见五指的管内。下到井内,大的管渠高达好几米,小的管道人就只能弯着腰在里面佝偻着走上1个多小时。工作人员常常因为佝偻太久导致腰得适应一段时间才能直立起来。从50多岁的老工程师到刚毕业的大学生,这半年来,仅有的30个人守护着前海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下密密匝匝的管网。
在管道里的那几小时能做哪些事?
检测管道是一项重要的管道管养业务,下井检查消耗的人力物力较大,因此每一次下井,工作人员都带着多重任务。
管网工程师下井对管渠进行验收。
其一是常规检测,工作人员进入到管道内对管道的运行情况记录分析,观察是否有淤堵、变形、破损等。其二是正本清源,核查管道内是否有外来水(山水、海水等)渗入,核查雨污混流等情况。一旦发现类似问题就需要不断向上游溯源,予以整改,有效改善水环境。其三是完善基础信息,前海区域的管渠刚接收,管线信息尚不完善,下井恰恰是掌握管道实际排布、尺寸的有效手段。
深圳水务集团前海分公司经过半年来的排水管渠普查工作,合计完成辖区内清疏排水管渠15.27公里,淤泥量44799.1方。下一步,前海分公司将对渠道的各个接入管重新梳理,确认管线的走向及来水源头,补充完善GIS管线图纸及文字信息,对有外来水流入的管道,按发现“发现一单,整改一单”的原则及时处理,为实现前海污水全收集全覆盖的目标务实基础,做好前海管渠系统的“好管家”。
见习编辑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