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7月4日从深圳供电局了解到,经过历时十余年的接力奋战,深圳市重点工程项目——220千伏玳田(民田)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玳田站)日前成功投产。玳田站创造了多个深圳电网建设的“第一”——它是深圳乃至南方电网第一座半地下结构开放式变电站,是深圳有史以来投资额最大的220千伏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也是深圳目前建设历时最长的电网工程。
背靠中心区的220千伏玳田变电站。
可新增36万千瓦供电能力
福田区是深圳的中心城区, 2017年度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83万千瓦,已有的3座220千伏变电站滨河、皇岗、中航均已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局部网架薄弱,用电资源紧张,存在大面积停电风险。
早在2001年,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考虑到福田区经济快速发展及不断增长的负荷需要,深圳市就规划筹建玳田站,时称220千伏红荔输变电工程,着力解决220千伏皇岗站、滨河站长期终端运行的问题。
玳田站投产后,将新增“鹏城-玳田-滨河”的联络通道,与“滨河-皇岗-梅林”三座变电站形成供电环网。玳田站可新增36万千瓦供电能力(终期72万千瓦),相当于福田区年度最高用电负荷的20%,中心区用电紧张局面将大大缓解,彻底解决皇岗、滨河站长期终端运行带来的中心区大面积停电风险;同时也可为福田中心区2018年底建成“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小于2.5分钟”高供电可靠性示范区提供坚强保障。
集约利用土地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趣
玳田站体现了集约化建设的理念,采用半地下式结构,地上2层(+15米),地下4层(-16米);新建主变压器2台,220千伏出线4回,110千伏出线7回,全部采用电缆出线方式,避免了占用地面空间和重复开挖,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
玳田站外观设计上取消了封闭围墙,是一座开放式变电站,同时注重绿化和建筑格调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主体建筑墙面采用爬藤植物的竖向绿化,结合建筑周边的花池和种植屋面,形成全方位三维景观绿化;选用“挑檐”、“斗拱”、“重檐”等中国古典建筑元素,配以白色、灰色、褐色三种色带环绕的建筑立面色彩,再以立方陶作为外维护材料,构成了虚实对比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韵律感。
“半地下结构开放式设计,又融入人文景观,玳田站是南方电网首个同时拥有这些特色的变电站,在全国也非常少见;这种创新设计不仅节省土地资源,还与周围景观无缝衔接相映成趣,满足市民休闲观赏需要,可以成为向公众展示的变电站新名片。”深圳供电局有关负责人说。
玳田站内部设备。
锲而不舍攻坚克难
玳田站从2001年项目立项,历时5年完成项目前期选址选线和可行性研究论证等工作,2006年完成第一次项目核准,2007年6月完成大部分施工设计工作,后因与规划地铁二号线用地冲突、邻避效应等原因,先后两次调整站址。其间深圳供电局再次开展前期工作,2009年4月确定最终选址在莲花山公园西侧,并重新开展选线和可行性研究论证、环评水保等工作,工程正式开工时已是2013年4月。如以最早立项算起,玳田站整个建设周期长达17年;以辗转第三次选址莲花山算起,距今也已过去10年。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十多年间项目经理前后换了三任,建设者更是换了一波又一波。2013年参与进来的项目总监李正林笑言,“1880个日日夜夜,让我从青葱少年变成了油腻的中年大叔”,道出了许多玳田站建设者的感慨,也成为历时十多年建设过程中深圳供电局锲而不舍、攻坚克难的生动写照。
据了解,玳田站施工地质条件复杂,配套线路途径生态敏感点多,面临的挑战一个接一个。深圳供电局一方面积极跟政府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合力克服线路走向选址变更、征地青赔等难题;另一方面发扬“三千精神”(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精心统筹、内挖潜力,扎实推进工程建设。
目前,福田中心区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已降至4.91分钟,今年年底有望达2.5分钟水平。玳田站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福田中心区供电可靠性,助力打造比肩纽约曼哈顿的国际顶尖城市中心区电网。
见习编辑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