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非洲:一个东莞商人的11年生意经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王娟 江洵
2018-07-03 15:01
摘要

尊重当地人,分股份给骨干员工“北京饭店”是一家中型酒店,服务项目包括餐饮和客房,员工有60多人,但包括邱维松在内的中国人只有4人,其他员工都是从当地招聘回来的

东莞市厚街镇有一位商人,大学毕业没多久就跑去离家超过15000公里的非洲闯荡,而且在非洲一待就是11年。经历过“卖两套沙发就能买一辆吉普车”的捞钱时光,也经历过“做什么亏什么”的低谷,如今厚积薄发,生意做的顺风顺水,他在尼日利亚哈科特市开设了当地唯一一家华人酒店。

初闯非洲:

行李标配一箱泡面榨菜

他就是今年35岁的邱维松。邱维松大学学的专业是国际贸易,毕业没多久,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带他飞往相隔15000公里远的尼日利亚“开眼界”,从此他就在非洲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邱维松说,在最初到非洲的几年,“钱太好挣了”,当时正是国际贸易风生水起的年代,国内的货物一到非洲,立马就能赚几倍。“卖两套沙发就能买一辆吉普车”。

钱在非洲赚了不少,可说到吃,邱维松就直摇脑袋。“我刚到尼日利亚的时候,对当地的饮食实在难以接受,当地人的主食基本是各种糊状,用手抓着吃,一开始不要说吃,看到就觉得恶心。”然后超市或小卖部不像中国这样方便,出去一趟要很久,因此,他的行李标配就是一箱衣服一箱零食,“泡面、榨菜等等,反正耐储存的就行。”

“也不是说外面没有像样的菜吃,可以去餐厅点菜。”邱维松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我去餐厅吃饭,点一份肉食,一份蔬菜再加一碗白米饭,吃这些不算多吧,一个人一顿饭要400多人民币。”一周吃一两次还可以,天天吃顿顿吃就太贵了。

为了吃到合胃口的菜,在赚了钱之后,邱维松就想着开一家餐厅,这样自己吃饭的事儿就能解决了。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的西餐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张了,“是和朋友合开的餐厅”,他笑说,“餐厅是朋友在打理,这么多年餐厅没倒闭也没赚到钱,我就自己去吃饭不用钱。”

扎根非洲:

虽然“屡战屡败”但仍不服输

开始赚钱很容易,慢慢随着汇率的变化,邱维松发现“外贸”越来越难赚,“当时汇率天天变,国内的成本变高了,当地的销售价格又不能提升,几乎没什么钱赚,有时候还会亏本。”

这时候,邱维松觉得自己不能只做贸易,决定做实业,在当地投资,于是开家具厂、做装饰工程等等,“那几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几乎做一样亏一样,资金亏空越来越大,甚至卖掉了国内的两套房子和车子来抵亏空。”邱维松笑说,“屡战屡败”让他当时就想回中国发展,但他转念一想,自己离开中国多年了,再回去也许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且他不服输,想着不如再拼一把。

“就靠着不服输这个信念支撑”,在酒店开业前两个月,合伙人突然要撤资的情况下,邱维松硬是撑了下来。2015年7月,名为“北京饭店”的酒店正式营业了,“这是我亲手装修的酒店,需要的材料,哪怕是一根筷子都是从国内运过去的。”邱维松说,这是尼日利亚哈科特市唯一一家中国酒店。

现在,酒店40%的客户都是中国人,因为有靠近港口这一地理位置优势,还常常帮国内企业做担保,帮客户代订机票等等。“我不是把酒店当酒店做,那样根本没什么钱赚,我把酒店当做一个平台,可以从来往客人中收集各种消息,这些资源对我来说很有用处。”靠着酒店做平台,邱维松的生意开始风生水起。

“生意经”:

尊重当地人,分股份给骨干员工

“北京饭店”是一家中型酒店,服务项目包括餐饮和客房,员工有60多人,但包括邱维松在内的中国人只有4人,其他员工都是从当地招聘回来的。“我从国内招到的管理人员,我都会跟他们强调尊重二字,在管理员工时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宗教,不能引起种族对抗。”邱维松说,“我们华人才4个,万一发生冲突,根本不占优势。尤其说话的时候要小心。”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有次检查餐厅时发现卫生不合格,就顺嘴说了一句“你是不是觉得你手黑就摸不到脏东西。”然后说完发现那个员工瞪着他,他会意过来立即跟员工道歉,表明没有歧视他是黑种人的意思。

另外,他所有的店都会分股份给骨干员工,这样他就不用一直盯着,大家都会自觉努力工作。邱维松说,非洲不像大家想像中的那么乱,而且竞争也没有国内这么激烈,希望有兴趣的国人过去创业。他说,“非洲是个你没来之前不想来,来了以后不想走的地方。”

现在,邱维松非洲、东莞厚街两地跑,每隔一段时间去一趟非洲,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其他的时间都会在厚街陪伴家人。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王娟 江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