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猪肉、柴鸡蛋和无添加的农家菜,广阔田园和乡村美景,对城里人有着巨大吸引力。近年来,不少头脑活络的农民和一些离城市中心区较远的市民开起了农家乐。
或依靠旅游景区,或借力独特的乡村风光,或依托地方特色经济,农家乐的"遍地开花"不仅使农民的荷包更鼓了,也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点亮了乡村旅游活力,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区域经济大有裨益。
然而,随着农家乐产业的快速发展,诸多问题开始凸显。人们渐渐发现,有些农家乐的"生态"仅仅是门前招牌,后院却是破坏生态的污染源,污水直排、垃圾乱扔等现象严重,制造了一条条臭水沟、一块块"黑土地"。更加触目惊心的是,这并非一家所为、一地之观,农家乐带来的环境污染在许多地方都存在。当前农村环境污染中,农家乐产生的生活废水、废气、油烟、固体垃圾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污染源。
一边是山清水秀好风光,一边是废水油污“黑土地”。怡然自得的农家乐,为何前后门推开所见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直教人乐不起来?
应该说,相关经营者环保意识淡薄是首要原因。由于许多农家乐的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和价值观念所限,不懂得如何处理排污,也不知"谁污染谁治理",更别提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意识。因而,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农家乐的经营者通常只注重自己眼下的经济效益,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农家乐带来的环境问题上,经营者的环保觉悟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许是现实所限,监管的"慢半拍"则是关键所在。目前,农家乐处在一个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不管"的空白地带,直接让一些经营者多了几分"无知者无畏"的底气。在新的消费热点诞生之时,有些地方可能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跟风开发,本身就存在"余量过大"的问题;而更多地方在环境整治中只注重"看得见的垃圾",对农家乐的经营行为监管乏力,在空气、水、土壤污染的"治本"方面重视不够,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中后期的环保监管都形同虚设。
让农家乐真正"生态"起来,更好地愉悦游客,有关部门应把农家乐的后院好好"管"起来。不仅要"查漏",加强监管处罚力度,将每一间农家乐、经营的每一个步骤、相关的每一位人员都纳入监管中来;更要"补缺",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在农家乐发展的始终,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补齐环保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探索农家乐污染治理模式。
以监管之力呵护生态之美,才能守住农家乐发展的重要“卖点”,带给民众更多纯粹的欢乐。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