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中国社科院和经济日报社在北京共同发布“中国社科院财经院重大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并公布了对2017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的研究结果,其中,深圳2017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居榜首,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居第四,宜居竞争力指数居第十,是中国城市整体崛起40年的最成功40个城市之一。
该报告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倪鹏飞作首席研究员,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报告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经济日报社和中国社科出版社主办,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出版社承办。
通过课题组的长期研究,按照指标最小化原则,报告构建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宜居竞争力指数、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对2017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2017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北京、天津、苏州、南京、武汉。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所有发展的基石。与2016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前5名没有变化,6到10名变化明显。具体来看,北京取代天津,位居第6位,天津则下降一位排在第7位,苏州上升一位排在第8位,南京则直接上升三位进入十强。从十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总体分布格局与2016年基本一致,中部仍然只有武汉进入十强城市榜单,除此之外,其它城市都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从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来看,上海处于领先地位,而从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来看,台北则名列前茅。
2017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十强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澳门、成都。可持续发展决定城市的真正未来。与2016年相比,前7位城市排名未出现明显变化,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和南京的可持续竞争力仍保持在全国前列,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中部城市武汉列第8位,西部城市成都首次进入十强榜单,从2016年的第13位跃居至2017年的第10位,成为西部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主要代表。总体来看,大多数城市对提升可持续竞争力的热情高涨,城市间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越发激烈,中西部部分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2017年宜居竞争力指数十强依次是:香港、无锡、杭州、广州、南通、南京、澳门、镇江、宁波和深圳。宜居城市是城市人才争夺的首要砝码。与2016年相比,香港继续独占鳌头,并与其他城市拉开明显差距,无锡则继续位居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第二位,而杭州、南通、南京和宁波的宜居竞争力有所提升。从区域分布看,长三角地区有六市入选,珠三角地区则有四个城市入围。总体来看,中国城市间的宜居竞争力水平差异正在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空间分化的态势进一步加剧,这一判断也是对本报告去年所作结论的验证,进一步说明提高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整体水平,弥合城市间宜居竞争力差距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时,本年度报告以“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为主题,回顾40年中国城市崛起的波澜壮阔的宏大历程,解读40年中国城市崛起的“一二三”成功密码,论证40年中国城市崛起的五项标志性理论与现实意义,分析中国城市面临的四项严峻挑战,展望中国城市的美好未来。
本年度总体报告还从城市视角观察中国的经济集聚、人才争夺和产业迁移,有如下新的发现:一是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南北分化加剧,以东中一体和一网五带为标志的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越发凸显;二是中部地区人口持续回流,东中一体趋势加强,“北雁南飞”成为新趋势,城市间人才大战日趋激烈;三是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发生产业空间重构,东中一体趋势日益加强。
主题报告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整体崛起40年的最成功40个城市。为总结城市发展经验,探索城市发展动力,解释城市成功的原因,报告使用近40年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增长两个标杆,非资源城市和近年人口净流入两道门槛,从内地28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选出40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排名不分先后):深圳、广州、厦门、珠海、佛山、中山、汕头、乌鲁木齐、北京、三亚、苏州、郑州、上海、天津、东莞、太原、兰州、南昌、江门、常州、大连、重庆(中心城区)、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合肥、芜湖、青岛、武汉、长沙、成都、昆明、西安、银川、温州、福州、济南、株洲、南宁。改革开放创新突出,全球联系区位条件好,以及国家和区域中心性强的城市在过去40年获得更好的发展。
编辑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