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工界,在东莞市,在正阳社工,不乏有这样一群社工,他们肩负一定的社会使命,拥抱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和信念,突破各种艰难险阻一路披荆斩棘,正阳社工陈淑芬就是这么一个人,她说:“社会工作的路,远比其它任何一条路都要艰辛,它是理想与现实的最残酷的碰撞,但是我还是想走下去。”
在挑战中坚守,在坚守中成长
陈淑芬的故事从东莞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开始。2011年,她带着责任和满腔热情,开始了自己的专职社工之路,一直坚守在家庭服务领域,经历了姬中宪在《社工是谁》中说到的情形:“不知道自己是谁,只知道自己不是谁,这是我们这一代社工的身份难题。”不是公务员,不是志愿者,陈淑芬曾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
工作初期,50公里的来回路程是她每天工作的“标配”,每天她都会穿着正装挂上社工工作证,背上自己的手提电脑坐大约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到达上班地点。“当时我并不觉得这有多累多麻烦,相反我觉得这个职业非常新鲜,非常具有挑战性”。
一路走来,原来的第一批同工(社工之间的称谓)到今天只剩下她一人,但也看到了岁月沉淀的成果。她所带领的白玉兰服务团队从一开始的10人发展到现在43名人,从一开始的4个服务站点发展到现在的14个镇街,从一开始的以基本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到现在逐步形成本土经验促进服务开展。
“回想起来,我也与服务对象一起经历了成长,‘助人自助’在我看来,有了更多的含义,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我自己。”做社工的十年,陈淑芬在不断地沉淀、成长,努力探索出真正本土化家庭服务手法创新,例如创新探索以OH卡技术结合寻解治疗模式介入青少年群体服务手法,协助女初中生走出恐惧重新回归校园;创新探索以绘画心理学介入儿童群体服务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儿童情绪个案早期挖掘以及跟进成效。
正如每个个案的跟进都有其独特之处,正如每个家庭背后均有其各自的故事。为了更好地对服务进行总结及分享,陈淑芬尝试将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撰写了如《我的社工感悟》《情绪辅导之社工专业介入 》《妇联社工介入家暴跟进启示录 》《督导手记——发掘服务领域个案的思路探索》《如何创造有承载力的安全个案面谈环境》等文章,为专业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陪伴服务对象度过难关,重拾新生活
十年里,陈淑芬遇到形形式式的服务对象的各种情况,有幸能陪伴着各个服务对象度过各种困难,重新开启新生活。
霞姨(化名)是陈淑芬接触到的第一个自主求助协调离婚的个案。“初次见面时,她并不太信任我,甚至是抗拒一个人单独与我工谈心,初期的几次见面基本都带上朋友前来中心”。经过多次协调了解,陈淑芬慢慢了解清楚了霞姨的情况。霞姨在婚姻中承受着丈夫的各种身体暴力以及性暴力,对目前的婚姻状态感到痛苦无助。多次调解后,夫妻双方都同意在社工的协调下进行协议离婚。“霞姨与她老公的故事在那时已经结束了,但是霞姨相信,她自己在五十多岁的年龄重新迎来了人生的希望”。
“谢谢你阿芬,没有你,我都不知道怎么办。”在走出离婚登记处时,霞姨拉着陈淑芬的手说。“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名社工继续走下去的信念。”
琪琪(化名)是一名大学艺术生,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她却在中心流下了一次又一次的眼泪。这是一个有类似强迫及抑郁行为的个案,案主自己会不断地想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实际存在的事情,包括在去厕所的时候会不断怀疑门锁有没有锁好,在穿衣服的时候会不断地在镜子面前确定是否已经穿着好等等。
接到这个个案的时候,陈淑芬曾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帮助到琪琪去处理情绪上的问题。接案的那两天,她不断思考着,作为情绪类个案,难道社工就真的只能单纯地进行医院转介吗?琪琪真的到了不能自己克服的状态了吗?“我也曾咨询过一些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的一般处理方法,希望能综合性地进行分析考虑。”最后在咨询了督导的意见后,陈淑芬做了一个决定,就是在经得琪琪的同意下,尝试通过社工的专业手法尝试陪伴她进行情绪辅导。
2017年,琪琪大学毕业了,由于在校出色的表现,大学老师邀请她回校任职,而现在的她也有自己开工作室的计划。“到现在,我还庆幸当时并没有进行简单的转介处理,因为我很明白转介更多的只会意味着将琪琪推向药物治疗。”陈淑芬表示,琪琪是更愿意通过家人以及社工的辅导后,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阴霾,最终她做到了。“这更让我坚信社工真的可以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我很庆幸可以从事这样的一份有温度的工作”。
实习编辑 陈苑婷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李林夕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