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种“基因”,引来澳洲的媒体大咖探秘
记者 孙锦 文/图 王雨渤/图
2016-07-28 01:52

代表团参观报业集团并在新闻眼会客厅座谈交流。

代表团参观深圳报业集团,并在新闻眼会客厅座谈交流。读特记者 王雨渤 摄

华为、比亚迪、华大基因……这些名扬世界的公司都出自同一个地方——深圳。这些成功飞向世界的深企头雁是在怎样的一种生态环境中不断成长壮大的?

由澳大利亚前外长罗伯特·卡尔率领、当地主流媒体资深记者、编辑和专栏作家组成的澳大利亚新闻代表团7月26-27日在深圳开启了为期两天的“探秘未来”之旅,以澳大利亚新闻人的独特视角,团员们在企业实地考察和多场对话互动中找到了深圳如何通过持续创新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引领中国新经济增长的答案。

最大期待:解密深圳的“创新基因”

澳大利亚新闻代表团是由澳大利亚澳中关系研究院组织此行的,采访主题为“‘十三五规划’之创新发展和开放理念”,在结束了北京、天津和成都的采访之行,团员们对于最后一站深圳有着特别的期待,希望通过访问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和媒体全方位解密深圳的“创新基因”。

“深圳在引领中国新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挑战是我最关注的内容,政府在推动创新经济方面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而传统的加工制造企业又是如何实现转型升级的?”这是《悉尼先驱晨报》经济新闻编辑罗斯·吉廷斯长长的采访问题清单中排在前两位的。

代表团参观报业集团并在新闻眼会客厅座谈交流。王雨渤 摄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与代表团共同探讨热门话题。 读特记者 王雨渤 摄

作为代表团深圳之行的首个参观目的地,深圳报业集团对于团员们格外亲切,在“新闻眼”会客厅,在感慨建筑设计独特的同时,新闻同行们纷纷感叹:“身处任何时代,每一个记者都应具备‘新闻眼’,这样才能做出可读性强的精彩报道。”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陈寅向代表团介绍了深圳报业集团发展历程和最新情况,并与团员们共同探讨了有关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以及城市创新产业、深港合作等热门话题。团员们还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详细了解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最新趋势、法规政策以及政府与企业在推动创新发展中的具体做法。

作为同行,读特记者全程跟随代表团的实地采访和座谈交流,看看澳大利亚新闻人是如何探密深圳的“创新基因”的?

最感兴趣:从深圳创新产业观察中国经济趋势

从深圳创新产业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这是澳大利亚新闻人此行最大的“兴趣点”,尽管不是来自专业的科技类媒体,财经媒体资深记者们却对华为的第五代通讯技术,高铁通信系统等全球领先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华为公司外籍专家向代表团介绍最新技术开发情况。.

代表团在华为参观合影。 读特记者 孙锦 摄

不论在比亚迪、华大基因抑或是华为,团员们对于创新型企业的专利技术尤其关注,“国际化城市的一项重要标志是专利数量和对专利保护的意识,这意味着是否能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并引领国际标准制定。”《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高级记者安德鲁·克拉克坦言,大部分澳大利亚人对于深圳的认识还停留在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对于这座城市如何通过新技术研发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并引领某些核心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的过程并不了解,这也是导致一些海外媒体对于深圳部分企业的报道发生偏离的重要原因。

华大基因专家向代表团讲述最新研发成果。

华大基因专家向代表团讲述最新研发成果。读特记者 孙锦 摄

尽管当前资本驱动仍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再依赖单一动力,资本与创新相互作用的“双驱动”成为全球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创新求变必然会遭遇更多的挑战和问题。作为澳中关系研究院院长,代表团团长、澳大利亚前外长罗伯特·卡尔密切关注中国近年来经济转型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谈及对于深圳如何应对来自全球城市的竞争,他认为,尖端技术的研发能力让深圳站在了中国甚至全球高新产业的最前沿,这些前沿企业带动了更多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也为深圳与世界知名城市的竞争与合作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最想挖掘:为什么深圳能吸引五湖四海的人?

创新的主体是人,亦如很多西方新闻报道给人的第一印象,从人文视角剖析城市创新发展是澳大利亚新闻人在深圳采访中的运用最多的手段。

从“全球生产网络”向“全球创新网络”升级,其中“创新人物故事”是团员们最期待挖掘的新闻材料,从比亚迪到华为再到华大基因,公司创始人所推崇的理念以及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的举措是团员们提问频率较高的问题。

代表团在比亚迪总部展示厅。

代表团在比亚迪总部展示厅。读特记者 孙锦 摄

负责接待代表团的比亚迪高级公关经理约翰·盖博拉来自巴西,在比亚迪已近5年的时间,“选择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里工作,是什么让你做出这样的决定?”安德鲁·克拉克并没有从比亚迪拓展全球业务的角度提问来寻求答案,“如果没有选择来到深圳工作,我可以过安逸稳定的生活,但几乎每天我都有不一样的体验,这种不断面对变化的感觉虽然有些不稳定,但却让我生活得很精彩,让我有一种和公司新技术、新产品共同成长的参与感,”盖博拉的回答道出了深圳以创新型产业和开放包容氛围吸引人才的“磁石”效应。

一座城市开放程度体现在让不同国家的人融合相处至关重要。深圳已累计引进国(境)外专家70万多人次,那么如何留住并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政经专栏作家布莱恩·图希在和记者交流时问及最多的是城市公共服务是否存在“中外有别、社区隔离”,在他看来,深圳市政府为外籍居民提供学校、社区、医院等服务,同时在促进他们与本地居民融合相处上下工夫是富有人文关怀的做法。

最深印象:企业创新社区反映城市特质

有了从事创新活动的人,还需要怎样的城市氛围呢?《悉尼先驱晨报》经济新闻编辑罗斯·吉廷斯在与科技创新委负责国际合作事务负责人交流时反复追问有关深圳传统企业转型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话题,他认为,知识密集型的著名企业更倾向于将关键部门布局在接近其他企业、研发实验室以及大学的区域内,进而分享创意,形成一种有利于“开放创新”的氛围。

310078347350812750

华为公司外籍专家向代表团介绍最新技术开发情况。读特记者 孙锦 摄

在华为和比亚迪总部,团员们明显感受到这里更像一个创新社区,整合了企业、教育培训、创业者、学校、住宅等一系列要素,“由交通体系连接、由新能源支撑、由数字科技联网、以咖啡作为媒介”体现出的“城市特质”令人印象深刻。

“这里的企业具有与国际创新资源的融合基础,研发机构、跨国研发部门与国际资本、人才、市场的互动能力非常强,”《澳大利亚人报》高级财经记者格伦达·科波拉尔采访过很多跨国企业,但对于深圳企业形成这种创新生态圈她显得非常兴奋,因为从中可以获取大量写作灵感。

编辑 波塞冬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