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武术裁判、台湾最高级别的武术教练邓时海,是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他精练杨家老架太极拳,专研太极拳理,并在社会上大力推广"杨家老架太极拳"。数十年来,桃李满天下,在台获颁“中华文化*武术类薪传奖”。今年已77岁的他,仍被台湾师范大学返聘,向青年学子传授太极拳。
当下,许多人对传统武术的实战提出质疑,尤其在太极拳能不能打的问题上有诸多意见。日前,读特记者对邓时海独家专访,听他谈谈太极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太极拳不是一定要将“技击”摆在必要地位
师承于杨家第五代传人王子和的邓时海,曾重整唐豪、徐震的著作集成《太极拳考》,并在上世纪90年代,以《太极拳根源研究》一书完整论述“宋氏太极功源流考”、“张三丰太极拳考”、“陈王廷太极拳考”、“王宗岳太极拳考”等,成为台湾研究太极拳史的发端。
他对记者说,“冷兵器时代,太极拳和其他传统武术门派一样,都是以打斗实用为主,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被称为打遍京城无敌手的‘杨无敌’,定非虚名。而陈氏太极的发源地陈家沟本是北方‘砲捶’的发源地,砲捶套路有五趟,后来头趟套路吸收太极理法被改编为陈氏太极拳。”如果单从技击搏斗方面看,它并没有其他几趟老砲捶实战效果那么强,可是为什么陈氏太极后来名扬天下呢?
“太极拳”这个名称是明代内家拳名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的。那么,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不是一定将‘技击功力’摆在必要地位的。我老师王子和说:化太极之理为拳理者,太极拳也!”邓时海说,“太极哲理思想的理论方法”简称“太极理法”,同样一个“举手投足”,用上“太极理法”才叫太极拳;用上“少林理法”叫少林拳;用上“体操理法”则叫体操运动……比如,杨家太极拳就强调完善的“太极理法”,经由“太极理法”的修炼而养成高层次的功效 : 技击功力、修身养性、思想智慧等。
当代太极拳的内涵是传统文化修养
邓时海认为,太极拳正是因为承载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和具备调养身心的功能才在当代被人们广泛推崇和普及的。
他说,在王宗岳定名太极的时代,就对太极有“若言体用为何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理解;而在杨氏太极第二代杨健侯的时代便讨论过“拳字”涵义——“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这被当时的武术界喻为最具价值的“前卫思想”,杨氏太极自古至今引以为傲!
“任何事与物都是以‘里表’呈现在世界,武术亦然,这是太极之理。我也听说大陆所谓的‘徐晓冬事件’,那只是‘外表’的争议。”邓时海对记者说,“一定能够打倒徐某的单鞭式才算‘太极单鞭’?否则就只是‘体操单鞭’或‘舞蹈单鞭’了吗?如果一定强调‘拳’和‘操’和‘舞’的区别,当然有所区别,同样一个‘举手投足’,在拳、操、舞之中,在里和表的方面都有不同。理解、消化和灌注太极拳理的,才是太极拳。”
邓时海说,时代环境已经大步发展,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就武术本身来讲,在现代社会也慢慢式微,如果非得把搏斗击技摆在第一位的话,那你这个门派会慢慢被淘汰的。太极拳也一样,如果只强调“技击术之表”的功力,太极拳必定会式微,也会被现代社会边缘化!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要以搏斗的攻防含义作为核心,以保持武术的传统。“我觉得武术发展到当代,就是应该转型成另外一种文化,有健康养生思想和智慧的文化,这才能发展。可修身养性的,有哲理思想的,能智慧地去发展的太极,这是更大的一片天空。这不更好吗?”
编辑 耿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