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风采|深圳市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构建消费扶贫可持续发展模式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亚男
2021-03-02 08:26

“昭通这个腊肉很受青睐,复购率高,去年卖了1万多斤。”深圳海吉星消费扶贫中心云南馆负责人潘权告诉记者,去年1月18日,他带着云南昭通9县1市1区的特色扶贫产品入驻消费扶贫中心后,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同步发力,红糖、苹果、腊肉等产品实现热销,去年云南馆年销售额达493万元,不仅助力当地贫困户增收,也让这些特色优质农产品有了市场知名度,从而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作为深圳市属国有上市公司,深农集团充分发挥企业“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的特点,探索结合网络化市场渠道,建成首个面向全国的深圳海吉星消费扶贫中心,首创市场和基地联动发展“红河模式”,帮助深圳对口地区扶贫产品走出产地,走向全国,推动深圳消费扶贫工作走在全国最前列,并为深圳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创新性产业扶贫新模式。

舌尖上的扶贫,带动扶贫产品交易额约100亿元

走进深圳海吉星消费扶贫中心,“购买一份扶贫产品,奉献一片深圳爱心”的宣传海报随处可见,广东汕尾的大米、广西西林的麻鸭、云南昭通的非遗红糖、贵州毕节的黄牛肉、西藏的野生松茸……各地特色扶贫产品琳琅满目。记者注意到,在消费扶贫中心,贵州、四川、云南、新疆、西藏等深圳对口帮扶的9个省区都有独立且颇具规模的馆区。深农集团深圳海吉星消费扶贫中心负责人郑英鹏介绍,目前消费扶贫中心汇集了约2000种农特产品,并在“圳帮扶”线上商城同步销售。

“汕尾大米去年通过消费扶贫中心这个平台销售了400多吨,深圳市场份额达30%至40%。”汕尾馆负责人陈泽文说,去年他们将此前仅在汕尾本地销售的优质大米送上了深圳市民的餐桌,令人欣喜的不止是大米受到深圳市场的欢迎,打通了产品外销渠道,为贫困户带来增收,还增强了当地米厂市场化竞争意识,他们主动升级设备,寻求更优质种苗,扩大生产规模,有力带动了当地就业和产业发展。他还透露,在深农集团的提前对接和交易撮合下,去年荔枝、青梅等应季水果同样得到热销,“去年汕尾馆年销售额约1500万元,仅大米就有400万无。从最初的单位团购等单一渠道逐步进入了市场化,汕尾馆目前为深圳20多家食堂供应农副产品。”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一头连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在推动贫困地区困难群众脱贫奔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农集团投资5000万元打造的深圳海吉星消费扶贫中心,以“展示展销”“交易撮合”“产品自营”为驱动,线下线上融合发展,创新性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可持续消费扶贫模式。

自去年1月18日启用以来,消费扶贫中心先后举办各类展销活动70余场次,投放自助售卖机50多台,开设旗舰店4家,实现扶贫产品销售近2亿元,并通过深农集团网络化市场渠道,带动深圳对口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交易160多万吨,交易额约100亿元,助力10多万名贫困人口增收,并推进形成联农带农的好机制、产销对接的好渠道、扶贫产品的好品牌,切实以先行示范标准打造了“三个好”,助力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和产业持续发展。

“许多贫困地区不缺好产品,缺的是市场竞争力。”郑英鹏说,为了让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能够成为上市销售的商品,消费扶贫中心坚持以市场化标准为导向,从食材源头把控到生产、加工、运输再到包装推广、售后服务,展开了“保姆式”全链条跟踪指导服务,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对各类扶贫产品进行全方位优化打磨,将扶贫产品推进市场化竞争通道,帮助扶贫产品做大做强。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云南昭通腊肉,在深农集团专业团队以市场化标准跟踪指导下,云南昭通腊肉从挂在农户家中的腊制品,成为了消费扶贫中心的销量王,不仅获得了销售和口碑的双丰收,还带动了周边产业在当地的发展,在助力贫困户增收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创新举措,缓解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滞销难题

去年受疫情影响,深圳对口地区农产品一度出现严重滞销,深农集团结合保供稳价需求,创新产销撮合机制,分类施策,通过建立产销对接群、依托“圳扶贫”“深农星选”等线上商城销售、开展网红直播带货、远程辅导贫困果农、组织电商扶贫企业开展品牌推广、一件代发等创新举措,开拓销售渠道,大力缓解了沃柑、耙耙柑、青梅等农产品的滞销问题。

“去年3月,我们了解到陆河大新村可能会面临青梅滞销的情况后,派出专业团队实地考察青梅的种植和品质情况,帮助该村与果脯生产企业建立渠道对接,开始长期合作。”郑英鹏介绍,消费扶贫中心会根据农产品的品质、产量等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销售方案。对具备产业基础,有一定供应能力、竞争能力的扶贫特色产品,通过市场渠道,帮忙对接深圳海吉星市场商户、深圳商超等建立长期合作;对产量不高、周期性供应较短的产品,会采取专项活动模式,发动企事业单位“以买代帮”。

为了避免水果蔬菜等应季农产品出现滞销情况,深圳海吉星消费扶贫中心常常提前2个月对接帮扶地区的菜农果农,详细了解情况,帮助农户与深圳海吉星的商户等企业建立渠道对接,撮合交易。陈泽文告诉记者,去年4月份,他们就在消费扶贫中心的帮助下,提前对接汕尾的荔枝园和深圳的客商,促成合作。5月底6月初汕尾荔枝开始供应深圳,由消费扶贫中心负责销售,累计销售额达150万元。

为缓解帮扶地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去年深农集团累计开展10余场交易撮合活动,先后举行“网红”直播带货活动10多场,促进销售水果等农产品2000吨以上,线上商城销售扶贫产品近20万斤,直播带货销售1.8万多单,7294名贫困人口受益。

产业扶贫,“小香葱”助力人均增收超3万元

“在泸西种植了80000多亩的葱,每天产量约2000吨,销往全国十来个大城市,也有一部分出口泰国。”云南天露高原果蔬公司负责人范长田兴奋地说,经过农户们的辛勤培植,商户们的精心挑选、打包装箱,这些高原特色农产品随着大型货运车到达各大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在云南红河州泸西县,深农集团投资1亿元,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引入当地,因地制宜发展“小香葱”特色产业,分批建成1万多亩标准化香葱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发展香葱种植10多万亩,形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小香葱生产基地,率先构建产地市场和蔬菜基地联动发展“红河模式”。

记者从深农集团了解到,目前红河泸西小香葱占西南市场份额近30%。“红河模式”通过市场和基地的无缝对接,帮助贫困农户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实现人均增收超3万元,累计培训产业工人超过1.8万人,促进4万多名农民就业,切实推进当地产业振兴和持续发展。

编辑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李林夕 王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亚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