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小无法站立,却用双手编织出美好人生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刘苏东 文/图
2018-05-15 20:15
摘要

自幼双腿残疾,打记事起就未体验过站立的感觉,连“行走”都要靠爬行;面对生活的不幸,他自强不息,在朋友的指点下刻苦学习胶篮编织技艺,并以此自力更生、养家糊口……



自幼双腿残疾,打记事起就未体验过站立的感觉,连“行走”都要靠爬行;面对生活的不幸,他自强不息,在朋友的指点下刻苦学习胶篮编织技艺,并以此自力更生、养家糊口……

他是东莞市大朗镇蔡边村的钟柱林,29年来像艺术家一样执着编织精品胶篮,数以万计的胶篮从未滞销过,靠双手成就美好人生。在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蔡边村,一访钟柱林的奋斗历程。

从小就未尝试过站立滋味

途经东莞市大朗镇蔡边村古老质朴的盘古庙,沿着边上的一条巷道径直而入,来到一处两层民房,院子里的一棵杨桃树极为显眼,阳光透过嫩绿的枝叶,在地上撒下斑驳的碎影。一旁的屋檐下,收音机里传来悠扬的粤曲声,一位中年男子端坐在矮凳上,怀揣一把颜色各异的塑料包装带,灵活的手指在包装带间飞快地穿梭着,将原本散乱的包装带慢慢变得细密紧实。

这位中年男子名叫钟柱林,人称林叔,别看他其貌不扬,却是远近闻名的励志人物。他今年49岁,身形敦实,留着一个板寸头,讲话轻声细语,嘴角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从外形上看,林叔与常人并无二致,直到他将裤脚挽起时才发现,原来宽大的裤管里,居然藏着一双瘦骨嶙峋的腿脚,与他敦实的身形格格不入。

林叔告诉记者,他出生不久后发了一场高烧,持续不退之下去就医,结果被告知患上了小儿麻痹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双脚畸形内翻,双腿肌肉也逐渐萎缩,因此落下了肢体二级残疾。打记事起,他就没有尝试过站立的滋味,“‘行走’时只能像海豹一样,用双手撑在地上,弓起腰背,拖著沉重的身体艰难爬行。”林叔说,为了治病,家人曾带着他四处求医,用了不少钱但收效甚微。

友善师生铺就温暖求学路

因为害怕他人异样的眼光,他连家门都不敢出,即便到了上学年纪,也不敢去读书。“那时候父亲天天念叨,但我就是不敢去上学,直到慢慢长大了才开窍,如果不读书,将来可能更难以生存。”林叔说,他在11岁那年才勇敢迈出求学的第一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读起,平时上放学都由父亲、叔叔和弟弟轮流接送。

由于腿脚不便,林叔的求学生活并不容易,尤其在课间和体育课,同学们都出去玩了,空荡荡的教室只剩下林叔时,孤独感油然而生。所幸,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友善,经常会带他去操场。“平时上下楼梯,或者去洗手间,也是同学们架着我去,我会永远感恩他们的帮助。”林叔对这些温暖的回忆至今仍历历在目。他说,刚入学时最担心的是受到同学的欺凌和嘲笑,融不入学校集体,但事实上,每次在他遇到困难时同学们都乐于伸出援手。

就这样,林叔在家人、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在20岁那年,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那一年,他远赴广西做了足部手术,双脚掌不再内翻扭曲。经过漫长的康复训练后,他第一次体验到站立的感觉,拄着拐杖,也能勉强走上一段路。

刻苦学习编织技艺

也正是20岁那一年,林叔在朋友的指点下,开始编织胶篮。那年他刚初中毕业,因为肢体残疾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正在发愁之际,一位从事胶篮编织的朋友找到了他,愿意授他一技之长。林叔欣然应允,第二天就赶忙去学艺,他很清楚,以自身的条件,拥有一技之长将意味着可以自食其力,甚至养家糊口,因此对这个可能伴随今后人生的编织技艺格外重视,学习起来特别刻苦。

“那时天天都在摆弄包装带,一刻也没闲着,一天下来手指难以屈伸,不受控制。”林叔说,因为小时候曾看过乡邻编织竹篮的技法,聪明好学的他结合自己的回忆,再加上朋友的指点,努力尝试了一个星期就编织出了成品。

几捆颜色各异的塑料包装带,一把铁线,几个木质模具,再加上数把剪刀、小锤、螺丝刀和钳子,这些就是林叔编织胶篮所用到的全部材料和工具。林叔说,编织胶篮的工序并不复杂,先取固定长度的包装带把篮底编好,再沿着模具的骨架交叉编织篮身,最后收尾就完成了。

像艺术家一样把篮子编得完美

但要把篮子编织得更精美结实却不容易,为此他曾反复琢磨编织技法,利用各种颜色、大小的包装带编织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经常编了拆,拆了编。同样大小的一个篮子,如果不加工包装带,可以很快就编织出成品。但林叔却习惯将一条包装带撕成大小均等的2条甚至3条小带,并细心地在每个篮子上都多加两条包装带,这么做不仅工序复杂很多,耗费的时间也多出几倍,而他却乐此不疲,只为让篮子更加美观、紧实。同时,20多年来他坚持慢工出细活,保持每天只织三四个篮子的节奏,即便在生意大好时,也不会为了多卖几个而赶制出粗糙的篮子。

“残疾人创业不容易,我很珍惜这门手艺,因此要把篮子编得精益求精。”林叔说,他像艺术家一样要求每个篮子都要完美,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执着,20多年来他编织的胶篮数以万计,但从未滞销过,都是顾客定期上门取货。随着慕名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除了大朗镇买家外,还有东莞市东坑、寮步、樟木头等镇的买家。

林叔说,这些胶篮虽然比较常见,但却是东莞市民常用的一种传统工具。即便在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手工胶篮仍然非常畅销,保存得好可用20年。

编织行当将伴随终老

靠着这个手艺,林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每月有400多元收入,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经人介绍结识了隔壁村的姑娘,交往不久就以他的正直朴实虏获了姑娘的芳心,姑娘也不嫌弃他身体的残疾和家境的贫寒,两人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两人努力经营生活,妻子打零工,林叔编篮子,随着一对儿女相继出世,小日子也是蒸蒸日上。

29年的编织生涯,林叔坦言比较辛苦。长年累月,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手指关节特别粗,手背上也是伤痕累累。如今,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份稳定的工作,女儿也正在读大三,儿女都很乖巧体贴,家里也在前几年摘掉了低保户的“帽子”。林叔依然每天都在编织胶篮,他说,这个行当将伴随他到终老。

“这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我的同学、教我编篮的朋友、邻里乡亲等等,他们的帮助我永远心怀感恩。”林叔说,“只要肯努力,残疾人一样可以靠自己创造美好生活。”

编辑 陈湛杭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刘苏东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