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还需从这些方面着力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竹
2021-02-20 18:23

2月20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之际,广州市新闻办召开广州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一级调研员(市管)李江介绍,两年来,广州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广州还需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

李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最新数据显示,广州基础研究占R&D经费比重达13.9%,创历史新高,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科技产业发展同样不可小觑,广州着重强化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实施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行动。最新数据显示,胡润独角兽排行榜广州上榜企业增至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到51%,实现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同时,广州与深圳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完成科技领域推进广深战略合作第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广深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科技评审专家库互通,与深圳联合共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香港分部、深圳分部。积极落实广佛科技合作协议,发挥广佛极点带动作用。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等10家实验室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着力推进穗港澳协同创新。

进入“十四五”时期,广州参与建设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应该怎么做?会上,李江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认为广州需要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以“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为骨干,打造链接全市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

聚焦科学发现,推进“1+1+4+4+N”体系建设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推进“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全力创建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核心枢纽;争取广州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列入国家规划;提升省实验室科研和管理水平,支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广州在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强度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力争取得一批从“0”到“1”的原始突破。

抓好技术发明,创建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

持续抓好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推进高等级生物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打造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州路径”,创建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成体系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推进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枢纽式成果转化平台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支持产业发展,培育龙头科技企业和“隐形冠军”

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企业支持体系,支持大型龙头高新技术企业组建高水平企业研究院,培育一批龙头科技企业和“隐形冠军”。培育专业化、国际化、资本化、品牌化的孵化载体,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培育孵化更多科技企业和优质项目。持续支撑乡村振兴,做好科技帮扶工作,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人才支撑,实施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措施

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实施更加开放的引智引才政策,办好海交会等重大引智平台,引进更多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措施,做好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顶尖战略科学家负责制,赋予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为创新人才在穗发展搭建技术、项目、资本“一站式”对接平台。

优化创新生态,实施上市挂牌“科创领头羊”工程

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在更大范围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开展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持续完善“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推动引进一批头部风投创投机构,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站、科技金融特派员试点,实施上市挂牌“科创领头羊”工程。加强大湾区区域协同创新,高水平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段),推进大湾区科技创新规则对接和创新资源共享。坚持开放创新,联动国际创新力量,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党毅浩 范锦桦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