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三大“镇馆长卷”齐聚关山月
记者 尹春芳
2016-07-23 18:54

火辣辣的夏天,看清静如水的展览是很好的消暑方式。

作为文化部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关山月美术馆本年度重点学术专题展,“展卷图新——20世纪50年代中国长卷中的时代图景”22日上午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一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整体色调是大地色,有一种扎扎实实落地的感觉。应和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劳动人民对土地的依恋。在展览中,最常见的便是火热的劳动场面,大家齐心协力,奋发向上,创建新生活。

海报

海报

有趣的是,本次展览的形式多样,布置有趣,处处都有小心思。比如说,在展厅里的角落里会有一部老式收音机,放着《让我们荡起双桨》,一下子把观众带回到带着红领巾,泛舟北海的情景;再比如,打在长卷上的一束光,制造出生动的光影效果,让你对长卷产生了感性认识。

三大重量级长卷作品揭开神秘面纱

一个展览好不好,关键是看展览的作品。在这个展览里,长卷是当不无愧的“主角”。值得注意的是,三部上上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长卷作品都在本次展览中惊艳亮相。分别来自中国美术馆馆藏、关山月美术馆馆藏、北京画院馆藏的《武汉防汛图》《山村跃进图》《首都之春》。观众可以大饱眼福,一窥大师级的长卷作品。

什么是长卷?长卷又称为“手卷”、“卷轴”、“卷子”、“横轴”、“横卷”等,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书画装裱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主要由天头、隔水、引首、画心、拖尾等部分组成。古时的手卷是文人和藏家手中展玩之物,适于案头观赏,随时展阅,展开一段看一段,赏玩品鉴,有若移步换景。

长卷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至南朝刘宋时期装卷日精,确立了绘画手卷的形制,盛行于隋唐,并一直沿用至今。中国画史上著名的长卷作品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绢本)、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绢本)、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绢本)等已成传世经典。

《洛神赋》(局部)

《洛神赋》(局部)

可以说,长卷因其形式上的特点,善表现繁复众多的对象和宏大的场面,将时间和空间以一种叙事性的关系联系起来。

《武汉防汛图》:用艺术展示武汉抗洪故事

《武汉防汛图》(局部)

《武汉防汛图》(局部)

不少人对前些日子武汉的大水还记忆犹新。实际上在1954年,武汉也遭遇了1865年有水文记载以来最大的洪水。时任中南美专副教授的黎雄才有感于军民防汛之伟力与决心,白日在风雨泥泞的防洪现场一边劳动一边坚持写生,晚上再对照写生进行整理和创作,终成被誉为“防汛诗史”的《武汉防汛图》。此图纵30.4厘米,横2788厘米,现藏于中国美术馆。全卷以宏大的全景构图展现了长江中游地区武汉附近人民群众与洪水搏斗,改造大自然的雄伟场面。

整个长卷可分为三个部分,首起描绘武汉关水位不断上涨,洪汛降至,乌云密布,预示着一场抗洪保卫武汉的运动迫在眉睫;中段是抗洪抢险的高潮部分,艺术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民不畏艰险、团结一心,奋勇抗击天灾的英勇气概;后段为防洪胜利后,洪水退却,风平浪静,人民回归生产建设的景象。

“岭南派”大师黎雄才在作品中以传统笔墨力图真实地再现特定时空中诉诸视觉的感受,笔意运行流畅、形象准确刻画挥洒自如,而整体处理描述和把握生活细节、组织景观造型都达到游刃有余、心手如一的境界。在空间的处理上,西式的焦点透视和传统的散点游移更是取得了高度的和谐。《武汉防汛图》是黎雄才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不断写生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直接成果,整合了黎雄才人物画、山水画方面的精湛技艺,创造了一种新中国山水画长卷的范式。

《山村跃进图》:再现农村真实图景

《山村跃进图》(局部)

《山村跃进图》(局部)

1955年冬季和 1956年春季全国掀起了兴修水利的一次高潮,成果斐然,灌溉耕地面积增长近一亿亩,并由此掀开了50年代上山下乡的序幕。1956年第一期《美术》杂志转载了毛泽东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一文,各地的美术机构也纷纷组织艺术家上山下乡劳动和创作,《美术》上开始陆续发表多篇艺术家的下乡体会和作品。

关山月在这段时间里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农村生产生活的作品,有割猪草的孩童,也有耕种归来的农民;有新农村屋舍的一角,也有雨后清新的江南水田。《山村跃进图》纵31厘米,横1529厘米。全图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描绘了均县凿山开渠、引水上山、兴修水库、农村建设与喜获丰收的动人画面。

《山村跃进图》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关山月运用国画传统形式描绘新的时代图景的笔墨成就,“双百”方针给国画界带来了更加宽松的创作氛围,关山月在《山村跃进图》中运用传统笔墨语言,充分体现了岭南画派笔墨劲爽、设色鲜明的风格特点。同时,关山月长于写生、精于速写,他将平日收集的劳动形象的素材绘于长卷中,数百名劳动者形态各异、各得其所。《山村跃进图》的成就还在于关山月对于传统长卷空间的理解和营造,以农田水利建设为线索展开,以传统的空间转换节奏,将叙事结构和季节变换巧妙安排。

《首都之春》:蒸蒸日上的首都新貌

《首都之春》(局部)

《首都之春》(局部)

1959年北京画院画家古一舟、惠孝同、周元亮、陶一清、何镜涵、松全森集体创作了《首都之春》(纵67.6厘米,横4560.6厘米),作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该作品以长卷的形式再现了首都的新面貌,画卷既采用界画的表现形式,又有山水与人物;全卷分通县八里桥、土高炉群、热电厂、天安门、柳浪庄人民公社、颐和园、石景山炼钢厂、丰沙线及官厅水库九大段。从各个方面将首都鲜活的事实、蒸蒸向荣的景象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了长卷的传统形式在展现情节、连续空间变换与叙事方面的独特优势。

当然除了这些好画,之外还有很多关山月先生自己创作的作品。观众也可以通过视频资料、以及、照片、文献资料对本次展览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次展览的展期至2017年的6月1日,所以会有足够的时间让市民与大家的名作“零距离”接触。

编辑 高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