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新区:连发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改革发展三道“动员令”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连城 程思玮
2021-02-19 08:58

大幕开启的牛年,注定是一个开拓拼搏,辛勤耕耘,硕果累累的丰收之年。2月18日,新春开工第一天,大鹏新区领导班子闻鸡起舞,从早到晚连续召开两个事关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会议,为2021年和“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当天上午,新区召开了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座谈会。会议公布认定2020年“鹏程计划”优秀专家13名,优秀人才21名,授予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鹏程杰出人才奖”,并宣布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大亚湾核电运营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获得2020年度十佳科技创新单位奖。同时,会议部署推进今后科技创新的重点工作。

当天下午,新区召开了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1年第一次会议。会议传达中央、省委、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精神,通报大鹏新区全面深化改革评估报告、大鹏半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情况报告,听取新区推进落实综合改革试点情况汇报,审议《大鹏新区落实综合改革试点实施第二批项目清单》,发布并讨论大鹏新区2021年改革工作要点。

新春开工第1天,大鹏新区召开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座谈会。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改革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大鹏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军表示,市委、市政府在大鹏布局了生物谷、食品谷、乐高乐园、海洋大学、“双轨道”等一大批市一级、大湾区级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载体,为新区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迎来了“黄金十年”开局。新区各级各部门要提高站位、解放思想,要坚定不移走好科技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力打造国际种业高地,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切实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积极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要更加注重发挥改革牵引作用,善于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破解发展瓶颈、解决堵点问题,推动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依托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发展阶段,大鹏新区靠什么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新区要在“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2020年,大鹏新区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李坚强 摄

数据显示,2020年大鹏新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8个项目获得2020年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包括1个市长奖、1个技术发明一等奖、3个科学进步二等奖、2个专利奖和1个标准奖,获奖数量较去年增长1.7倍;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2项成果入选“十三五”十大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培育、指导申报并获得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超额完成全市考核指标并连续4年名列前茅;新增科技计划立项197项,扶持资金达2700余万元,经费同比增长40.7%;重点企事业单位发表论文300余篇,包括《Nature》等影响因子1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20篇;全区专利授权610余件,同比增长41.34%,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91.84%并全市排名第三。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43家,较建区之初增长7.8倍。

在1月中旬召开的2021年大鹏新区党工委工作会议上,大鹏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军提出,要聚焦创新体系构建,高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开局破题的有力武器,突出创新在新区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而在18日召开的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座谈会上,大鹏新区对于如何坚定不移走好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进行了“再动员”。

会议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大鹏要开辟发展新路径,拓展发展新空间,关键就是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坚持“生态立区”,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来打破“静态保护”的思维定势;推动“经济强区”,推动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来摆脱传统模式路径依赖。只有切实把创新发展贯穿于新区各项工作之中,才能为新区各项事业发展赢得新机遇、开辟新局面、塑造新优势。

深圳国际食品谷概念图。

要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构建特色创新体系。要围绕科技发展重点方向、新区产业需求和科技资源现状,加快建设具有大鹏特色的创新平台,为壮大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和支撑。要大力支持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马歇尔生物医药工程实验室大鹏转化中心、广东省水生动物健康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生命科技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同参与平台建设,谋划和打造高水平、多层次的创新高地。

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牵引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由企业牵头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要聚焦“卡脖子”关键前沿技术短板,结合新区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共性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重大科技攻关。要深入落实“一技一策”“一企一策”,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攻关和应用推广,特别是推动各类科研机构、高校与新区企业紧密结合、良性互动,联合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试点工作。

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力打造国际种业高地。要发挥好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等科研机构作用,加强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攻关,加快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建设国际种业高地。要把握种业科技创新的新机遇,加快深圳国际食品谷规划建设,支持国家农业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深圳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

要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结合深圳国际食品谷、生命健康创新试验区建设需求,推动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就地转化。要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为重点,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合理合法实现“名利双收”。要健全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实施重大创新产品示范应用工程,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让各类人才安心、舒心地扎根大鹏”

2020年,大鹏新区持续完善“3+7+N”人才政策体系,筹建全市首家人才企业服务中心,高层次人才引进同比增长14.9%,诺奖得主领衔的深圳大学抗衰老与再生医学中心落户坝光,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获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科技扶持资金同比增长40.7%,科技计划立项197项;成功摘得8个深圳市科学技术奖项,包括一项市长奖和一项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区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41.3%。

“在新区的支持下,基因组所充分利用深圳市和大鹏新区人才政策优势,重点引进海内外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已成大鹏新区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一支生力军。”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在大鹏新区的发展成果,所长黄三文如数家珍:“十三五”以来,共有8人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人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53人入选市级和区级高层次人才。组建了包含国家杰青等50余位高层次人才在内的近600人的研究队伍,建设了以组学技术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获批“岭南现代农业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等创新载体,在 Science、Nature、Cell 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20余个。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是大鹏新区近年来人才队伍建设的缩影。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新区引进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等顶尖科学家团队8个,吸引1.6万余名青年人才在大鹏落户创业。市级以上各类创新载体及重大基础设施达23个。近三年获得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奖励21项,专利授权量实现翻番。

在1月中旬召开的2021年大鹏新区党工委工作会议上,杨军提出,要坚持以创新聚拢人才,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化调整区级人才政策,探索更加灵活的柔性引才用才方式,构建更具特色、精准靶向的人才政策体系。强化产业政策与人才政策对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合理合法实现“名利双收”。抢抓后疫情时代国际人才流动格局重构机遇,拓宽国际引才引智渠道,加快建设高质量国际人才街区。高标准建设新区人才企业服务中心,建强“专职+兼职”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人才提供更加精准的生活保障服务。

而在18日召开的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座谈会上,会议对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再度进行明确。

会议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精神,抓紧完善新区促进科技创新有关措施,以综合试点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征集制和容错机制,强化与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对接,进一步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切实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要认真落实深圳“孔雀计划”“英才计划”和新区“鹏程计划”,抢抓当前创新型人才加速流动和“海归期”机遇,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要聚焦新区产业发展所需和关键重点领域,实施“创新团队+创新项目”引进计划,精准靶向引进创新项目及团队。要加强人才发展政策支持和保障服务,解决好人才后顾之忧,努力让各类人才安心、舒心地扎根大鹏,心无旁骛地建功立业。要积极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活动,争取海洋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永久落户大鹏,打造具有大鹏特色的“双创”品牌。

实施第二批6个综合改革试点授权事项,谋划7个方面重点改革

2020年10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和首批授权事项清单发布。

新区谋定而快动,在全市率先出台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谋划了14个第一批实施的改革事项,包括深国投官湖项目、水头沙非农建设用地、南澳码头用地等争取综合改革试点政策的“应用场景”项目,在全市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抢得了“先机”。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区从创业十年迈向黄金十年的关键节点。在当日下午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1年第一次会议上,杨军指出,新区各级各部门要更加注重发挥改革牵引作用,善于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破解发展瓶颈、解决堵点问题,推动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迎来“黄金十年”良好开局。

有鉴于第一批的成功经验,大鹏新区将继续狠抓“应用场景”落地见效,在今年新增加了“东部电厂一期工程试点项目”“完善市场导向专家评审制度”“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处置试点改革”“深化探索农用地土地利用改革”“推动锣鼓山公园林地审批打造高标准公园”“‘点单到家’——群众点单2.0版项目”等6个项目。会议要求,新区各分管领导、牵头单位要对照事项清单,抓紧抓实“应用场景”落地实施,争取早见成效、先出经验。同时,在2021年,大鹏新区将实施包括战略战役性改革、探索重大战略平台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基层治理改革、强化生态领域改革、深化民生领域改革等7个方面重点改革,以区级重点改革带动全区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

杨军在发言中指出,当前,新区谋划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全市发展大局,围绕市委赋予新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目标定位,抓住关键点、找准突破口精准发力。

首先,突出“先行先试”,用好用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要狠抓“应用场景”落地见效,要积极谋划争取授权事项,要主动争取上级部门支持。

其次,突出“大鹏特色”,打造陆海统筹生态文明改革新亮点。近年来,新区全力推进《深圳市大鹏半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2020年)》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推出一批在全国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接下来要进一步发挥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区和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力争实现更多突破、打造更多亮点。

第三,突出“向海发展”,抢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制高点。作为全市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区,新区要推进实施“向海发展”重大战略平台,要创新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探索建立海上经营活动监管机制。

第四,突出“制度创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大鹏范例”。作为深圳唯一的功能新区,新区要利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方面的体制机制优势,积极探索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强化党建引领、“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改革方面为全市提供示范样本。

第五,突出“先行示范”,着力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区托育产业走在全市最前列;探索大力引入名校,构建具有新区特色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完善社会化养老发展新机制;打造建立“弱有众扶”新平台。

目前,新区全面深化改革蓝图已绘就,接下来要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前瞻谋划、督查考评和宣传推广,高效抓好落实,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开花结果。

新闻链接:

大鹏新区“鹏程杰出人才奖”获得者

黄三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

大鹏新区“鹏程计划”优秀人才代表

阮 珏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

左二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

张新岩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

程时锋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

高鹏然 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鲁义善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

2020年度十佳科技创新单位

1、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2、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3、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5、 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6、 深圳中兴新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7、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8、 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9、 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 深圳荻硕贝肯精准医学有限公司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审核 张雪松 李怡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连城 程思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