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小米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请,有望成为港交所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首家尝鲜"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在2013年错失阿里巴巴之后,港交所这次抓住了另一家内地新兴经济“独角兽”。市场预期,小米的上市将为港股带来活力,不过单只IPO巨量募资额也将在短期内引发市场波动。
展示同股不同权身份
小米准备在港股上市了,根据其对同股不同权的安排,公司管理者将享有更大权重的表决权。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和小米联合创始人、总裁林斌将是"同股不同权"的受益者。
根据安排,小米区分两类股份权利,A类股份每股可投10票,B类股份每股投1票,A类股份受益人为雷军和林斌。累计计算A类股份和B类股份后,雷军持有小米股份比例达31.41%,但通过同股不同权的架构,雷军实际持有的投票表决权超过50%,成为公司实际控股股东。"不同投票权受益人能够实施长期策略,使公司长期受益。"小米如是解释类对于同股不同权架构的考量。
其实,早在2013年7月,阿里巴巴曾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当时其同股不同权的架构无法得到香港监管部门认可,只好登陆美股市场。此后,港交所一直缺乏大型新兴经济企业上市申请,银行、券商、地产等传统企业在香港IPO市场占据绝对比重。今年4月,港交所发布了《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细则,为新兴经济企业上市融资开启大门。
估值高低引发猜想
作为国内知名度颇高的"独角兽",小米估值一直也受到市场关注。不过,在招股说明中,小米并未明确新股定价和发行数量。
市场预期,小米最新的估值在700亿美元至1000亿美元之间。目前,腾讯、阿里、百度的市值分别为4661亿美元、4655亿美元和871亿美元,小米很有可能打破现有的BAT排名格局。
招股说明书显示,小米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别为668.11亿元、684.34.亿元和1146.25亿元。在扣除公允价值变动和向员工发放股份等因素后,小米在2015年至2017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0亿元、19亿元和53.6亿元。从小米财务情况可以看出,小米净利润体量并不大,在注重基本面投资的港股市场,小米是否能拥有千亿美元的估值?
根据小米对自己的定义,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物联网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在3日发布的公开信中,雷军称"从2018年起,小米每年整体硬件中业务的综合净利率不会超过5%。"很显然,雷军不希望小米仅仅被作为一家手机硬件制造商来估值。
不过,对于这样一个估值水平,市场仍有颇多争议。富途证券CEO邬必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小米的估值目前相对偏高,但作为科技公司以及香港上市的同股不同权的第一家公司,小米也将会受到市场追捧。至少在上市之初,其估值水平依然值得看好。
市场流动性将承压
有消息称,小米将通过IPO募资至少100亿美元,同时发行CDR在内地资本市场上市。巨头IPO短期内对市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给投资者带来新鲜标的的同时也会抽离市场大量资金。
对于这一问题,邬必伟认为,小米上市会吸引各路资金来港认购,这就会使得港股资金面出现短缺。6月份,美联储将大概率加息,香港金管局也有可能在这一次会跟随美联储加息。这样的话,就使得本地资金成本大幅提高,资金供应量也会显著减少。预期小米上市的时候会抬高市场短期利率,认购期间市场流动性将会面临较大压力。
"巨头IPO短期内肯定会对市场形成冲击,也会加剧市场的调整势头。" 深圳一位港股私募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有机构预计小米IPO冻结资金可能会在8000亿港币左右,但这只是从存量资金的角度来考量,小米上市的明星效应一定会带来增量资金,实际冻资额度不会有这么大。从中长期来看,新型经济明星企业的上市也将为港股吸引资金提供契机。
见习编辑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