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

何大齐
2021-02-07 09:44
摘要

这是研究北京民间文学以及老北京民俗的重要资料,兼具研究价值和传统文化普及价值,极富老北京语言特色与文化内涵

老北京过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这是高潮期;往后一直要延续到二月初二龙抬头,这是尾声阶段。前后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时间长,活动内容必然就十分丰富。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年俗活动就接踵而至,例如祭灶、办年货、除尘垢、贴春联、挂福字、做年菜、祭祖神、祈福贵、放鞭炮、驱邪祟、包饺子、团圆饭、压岁钱、拜新春、逛厂甸、吃元宵、观龙灯、猜灯谜、看花会……这些不仅是老北京的习俗,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逐渐积累的民风民俗的集中释放和展示。

《北京的春节》 何大齐 绘著 活字文化·北京出版社 2021年1月版

中国人一向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教育子孙后代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也是树立良好家风的原则。为了监督一家人的日常行为,鼓励鞭策家人按礼教规矩行事,就出现了在厨房这个最容易产生家庭纠纷和口舌的是非之地供奉灶王爷的习俗,用他来监管婆媳、妯娌以及全家人,让众人有敬畏之心。这也形成了全民共识,那就是灶王爷要把每个人的表现都记在心中,到腊月二十三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将亲自到人间视察,根据每个人的表现给予奖惩,从心理上引导人们宽容行善。所以到腊月二十三的时候,长辈都会买糖瓜和其他供品,严肃地举行叩拜烧香仪式,恭送灶王爷上天。这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是很可笑的,但这种教化民风的仪式,在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有着积极向善的意义。

《北京民间故事》 金受申 编 北京出版社 2020年3月版

“二十四扫房子”,也叫“扫尘日”,这是在过年前进行的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拆洗被褥衣服、清洗器皿家具、掸拂尘垢蛛网、疏通明渠暗沟……全民的卫生日,无疑是有利于全民健康的。现在政府提倡的“爱国卫生运动”,与此也是一脉相承。只不过其成为民风的过程中,会加进我们民族特有的“谐音”,将它民俗化。因为“尘”和“陈”同音,所以就有了“除旧迎新”的含义,寄予了把陈旧的运气、穷运、晦气统统赶出门的期望。

就像人们洗浴后要梳妆一样,扫净庭院后,自然就要装扮一下。首先要贴春联、挂福字,用大红纸写“福”字贴在迎门的影壁或屋内的墙上、院子里的水缸等处。传说恶鬼怕火光,因为火光是红色的,所以红色就可以驱鬼。“福”字象征着来年的五福临门:一福是可享长寿;二福是富贵,有钱有地位受人尊重;三福是康宁,身心健康安泰;四福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五福是子孙满堂,老有所依(也有说是善终)。这五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只不过在春节欢乐的日子里,体现得更集中。同时,还要买年画贴在屋里,年画的内容都有“福、禄、寿、喜”的寓意。比如大胖小子抱一条金红色大鲤鱼,有“吉祥有余”之意;“喜鹊登梅”寓意喜讯到家;贴大红对联和挂五彩的挂钱,是为祈福纳祥、驱灾求安之意。总之,节前的一切装饰准备,无不反映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从古至今不变的民俗,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全民奔小康的步伐中,红红火火过大年,是对逝去一年的回顾,是继续前行的加油站。

《北京闻见录》 朱家溍 著 杨良志 编 北京出版社 2020年4月版

当过节的热烈布置和各种美食佳肴都准备停当后,三十晚上祭祖的时刻就到了。平日收藏起来的先祖画像、列祖列宗的木质牌位都被供奉在案上,供品丰盛,红烛闪闪,香炉里燃烧的高香,烟影缭绕,缓缓飘散。家里人按辈分,顺序下跪磕头,气氛庄严肃穆。我们这些小孩子也按大人指点,叩头不止,直到大人拉起来才松口气,幼小的心灵里也逐渐埋下了敬祖追远、孝先承后的种子。

除夕夜的团圆饭,首先是全家人都要到齐,如有因故不能回家的人,也要留个空座位,摆上碗筷,象征此人也在场。家是辛勤劳作的人的心灵港湾,这是亘古不变的。桌上的菜肴不但丰富,还都有吉祥寓意。“红烧鱼”取火红的日子、富裕的生活之意;“炖鸡”取吉祥之兆;“火锅”祈求来年的日子人丁兴旺、热烈欢腾……望着坐在正座的祖辈,列旁座的父母,我们这些坐在下座的兄弟姐妹,满心着急地等待,因为只有长辈动筷子,我们才能大快朵颐。这些日常规矩,长幼有序、尊老敬祖的道德观,在春节阖家团聚的每一次欢乐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浸润教育着我们。

小时候感觉欢欢喜喜过大年,让我懂了好多的事儿。现在想起来,认识到几千年来在生活中所积累下的生活习惯,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习俗,体现在礼仪形式中,而这礼仪形式,蕴藏的都是我们民族的道德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孔子说“礼养德”,意思是礼仪形式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春节是红火的、热烈的,在全民欢腾的每一天,都饱含着对平安、团圆、幸福的祈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大家庭的分解等等,过去的很多礼仪习俗都淡化了,新的民风民俗会逐渐形成,虽然外在形式可能不一样,但传统价值观的核心部分是不能动摇的,这是我们的根,我们的脉,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画这本《北京的春节》,也是为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延伸阅读

本书来自民间文学调查的一手资料,由著名掌故大家金受申先生编选。内容分为地方故事、人物故事、宫廷故事和一般故事等四部分,涉及北京建城、地名掌故来源、著名人物传闻、皇家奇闻异事、普通老百姓传奇经历和劝善惩恶故事等方方面面。这是研究北京民间文学以及老北京民俗的重要资料,兼具研究价值和传统文化普及价值,极富老北京语言特色与文化内涵。

朱家溍先生是资深清史专家,尤因其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经历,对北京故宫以及清代史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作者生长于北京,对北京城的历史地理、地缘风貌、文物古迹又熟稔于心。本书将作者于北京亲闻亲见的历史掌故、宅园古迹、饮食戏曲等娓娓道来,展现出一幅老北京上至皇家文化、下至市井风俗的画卷。

编辑 高原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雪松 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