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松:大笔墨观,呈现苍茫大地之力
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2018-04-22 17:05

云雾缭绕的高山、鬼斧神工的峭壁、万千气象的胸襟……“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22日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开幕仪式。此展是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的大型个展。继在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地巡展之后,此次许钦松的“吞吐大荒”来到深圳,集中展出他的近一百余件山水画代表作品,其中包括巨幅山水,写生小品,是许钦松近些年来所有的学术和创作的成果完整性的展现。当中还有曾被《舌尖上的中国》使用而引发知识产权风波的《岭云带雨》等作品。22日,许钦松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畅谈了他在中国山水画领域的艺术理念。

许钦松。

许钦松,1952年生,广东澄海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跨世纪之星”荣誉称号。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画学会顾问、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广东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并担任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艺术顾问,“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总策划。

呈现“大荒”山水中的人文意境与思考

本次展览在展示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展出,分别是妙不自寻——造境中的文化自觉;行气如虹——笔墨中的宏大抒情;日出月入——实践中的现代转型;写泄万壑——时代的地平线。通过这四个主题,以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许钦松在山水画上的创作与思考,以及其在“大荒”山水中的人文意境与思考。

《千转百回终归海》。

从年少开始,许钦松便与山水画结缘,在此后的大半岁月中,山水画成为他寄托与抒发内心性情的工具。在他看来,当艺术家投入自身情感来抒写自然的时候,心境即会慢慢地跟山川互相交融。

在长年的山水写生创作中,许钦松被大自然那种混沌的生命元气,苍茫的天地之力所深深折服。于是当他在神游山水中,时常能够深深感受到自然的浩大与人类的渺小。他的山水画既继承了岭南画派的精神,又追随时代、立足创新,致力于把传统与当代做到有机的衔接,并找到了独特的链接方式,给中国山水画带至新境界。

许钦松的山水画有一个特点,是无人山水。在他看来,自然山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而且是全人类的精神家园。现代性以来,自然受到了人们物欲的袭扰,对自然不负责任的掠夺,开发,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使得自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也使自然山水受到了严重破坏。因此,他希望他笔下的大山大水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写生是山水画创作重要的取法手段

此次展览除了有鸿篇巨制之外,还有一些许钦松外出写生所创作的小品。当中也有他去四川海螺沟等地的写生。这些画作虽然小丝毫不逊于大画,画中的笔墨趣味与严谨构图也呈现了许钦松对传统艺术的态度。

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及写生的问题时,他表示,写生是山水画家必备的功底。只有了解自然,体察自然,才能画出心中的山水。否则心中无山水,画笔之下也很难展现山水。

谈及中国的写生特点,许钦松表示,中国山水画很重要的是一个“游”字,游山水的游,游就是说它是游动的看点。游动中观察自然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很特别、很重要的观察自然的方法,边游边看边记,采用一种默记的办法,用眼睛去记忆,在游动中去观察自然,这就产生了中国山水的意象。所以中国山水画必须通过默记再画出来,它是从第一自然经过艺术家的默记再转换成第二自然,这中间有一个二度创造的过程,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对景写生。

为了写生,许钦松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他以写生的方式,一方面重新思考中国山水文化及其山水画的创新逻辑;另一方面则以此寻找个人山水画创作语言范式。写生,是他山水画创作很重要的取法手段。在写生中,透过古人的笔墨形迹,以当代人的视角思考过去已有的写生观念及其写生方式,同时对西方的写生方法进行借鉴。

《高原阳光》。

“光色入画”是许钦松在他的现代山水画研究注入的新方法。“光色入画”主要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光”,另一个是“色”。从此次展出的《高原阳光》、《正午》等作品中可一窥他对“光”与“色”的运用。许钦松认为,光照在大地上的感觉十分奇妙、神秘,在光的照耀下山体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于是这成为他山水画研究与创作中的一个重点。

如交响乐一般的恢弘壮丽

气势雄伟的高山叠加在一起,起伏跌宕,升腾有序,既有高音的向上提拔,又有低音的百转千回,就如同一出精彩的交响乐演出。可以说,音乐的律动感在画面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一点,许钦松也深有体会。他坦言,在创作时,他往往一边放上交响乐,一边挥毫泼墨,有时候兴致所致,他便手舞足蹈,自己完全沉浸其中。“中国画的笔墨本来就带有音乐的节奏与韵味。我画那么大的场面,云雾的涌动,高峰的叠加组合,激动与澎湃的气场,与我喜欢听交响乐有很大的关系。”

《岭云带雨》。

许钦松将视觉审美领域的大山、大水以及鼓荡的云气、飘渺的雾霭等具象山水形象,转换为听觉审美领域的抽象音乐旋律的山水意象,并将静态的空间与动态的时间不着痕迹地揉合为一体。

为了呈现“吞吐”的气象,本次系列展览首次采用全新3D技术,突破传统展览的局限,将许钦松山水作品进行立体呈现,进而观众不仅能从视野上感受到许钦松作品的宏大,更能通过现场影像的魅力,使自己全身心都能浸润到无人苍茫之境中。

在开幕式前一天,许钦松也为深圳的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一一解读其画作背后的故事。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5月2日。

见习编辑 周梦璇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