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最新一期《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逆势增长,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
这显示,资金的全球流向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过去一年里极少数国家的打压并不能阻止这种变化的发生。
其中,外资大省广东占据了全国1/6的份额: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1620.3亿元,增长6.5%,规模创历史新高,增速超过全国。
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和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国际投资者“用脚投票”,展现了对中国、广东经济增长韧性、营商环境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粤评君发现,广东对外开放还呈现这样三个趋势:外资投向重要产业中高端、出口需求强势复苏体现产业韧性和灵活性,疫情下全球经济要素再分配正带来更大机遇。
扎堆战略性产业集群,“聪明的”外资看准这些方向
为防止海外“热钱”冲击国内金融和经济体,我国长期注重对外商投资项目的管理,引导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技术、资金存在短板的行业领域。
疫情下,这成为外资流入的主动选择,大势所趋。
巴斯夫一体化基地打桩开建、埃克森美孚化工综合体“云开工”、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云开工”,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泰国正大集团海外总部等按计划推进……
广东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实际外资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资项目43个,实际外资131.1亿美元、占全省55.9%。
外企在粤投资大项目涉及石油化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质量外资大项目不仅带来了国际最先进的技术,也将在大湾区内带动新的创新生态圈的形成。2020年广东服务业吸收外资1282.3亿元、同比增长14.9%,持续发挥领涨作用;高技术服务业外资增长43.3%,外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集聚态势。
从投资来源地看,传统主要投资来源地在粤投资稳定增长。
其中,香港对粤投资1189.3亿元、同比增长13.1%,是广东利用外资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东盟国家对广东投资分别增长6.3%、6.8%,成为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
此外,即使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国对粤投资2.3亿美元,增长2.5%。
华南美国商会2020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公司保持了他们原计划的投资,26%的受访企业还希望增加投资。值得注意的是,有71%的成员公司已为2021年的再投资预算了巨额资金,以扩大其现有业务并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非常乐观。
这,体现的正是对广东营商环境和经济前景的信心,以及融入广东发展的决心。
U形反弹背后,是韧性与灵活性的攻守兼备
作为全国第一外贸、外资大省,广东在2020年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
但从全年数据看,广东不仅在疫情下顶住了压力,展现了快速的自我修复力,发展质量也在稳步提升。
2020年,广东全年实现进出口7.08万亿元,连续三年超过7万亿元,占全国1/5;实际利用外资1620.3亿元,增长6.5%,规模创历史新高,增速超过全国。
外贸、外资的U形反弹背后,可以看到广东配套政策的及时保障、营商环境的不断提升以及粤企应对挑战的灵活度和创新力。
稳外贸20条、稳外资12条、出口转内销13条等,成立稳外贸、稳外资专班……针对外资、外贸发展的痛点堵点,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逐步推出。
以加工贸易企业为例,其在广东外贸中占据比重较大,也是疫情下受冲击最大的。2020年,省层面设立10亿元加工贸易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安排5亿元加工贸易制造技改补贴和7.4亿元外资奖补资金,助推外贸转型升级。
再看稳外资,在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的“外资十条”及修订版基础上,2020年广东又出台“稳外资12条”,促进利用外资提质增效。
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新一体化基地负责人林汉平认为,“稳外资12条”中关于建立完善省、市两级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对重点项目采用“一项目一方案”精细化管理等措施,将为项目提供更加便捷、有利的支持。
在稳外贸方面,广东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和发展韧性凸显。
以家电龙头格兰仕为例,2020年其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都迎来了两位数以上的逆势高增长。其中,微波炉出口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电蒸炉、面包机出口增长高达200%以上。
粤评君认为,在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助力,让粤企有良好稳定的环境,迅速适应疫情下国际市场对防疫物资和“宅经济”产品的需求,快速调整生产线。
疫情“弯道”下,借全球要素流入加速产业升级
一场在少数地区暴发、为期几个月的短期疫情和一场上亿人感染、为期数年的全球疫情,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有着本质的不同。
粤评君认为,前者主要冲击短期供应链和消费,后者则将引起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在全球的重新布局。理由也很简单:制造工厂、研发中心和重要平台的转移,这些行动短期内看成本昂贵,但放在短期难以扭转的全球疫情下,就变得可以接受,乃至成为必然。
南沙蕉门河中心区。档案馆供图
换言之,谁能做好疫情防控,全球优质的经济要素就流向哪里,下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创新就更有机会在哪里涌现。
2020年,广东和全国的外资外贸数据,就是截至目前这场竞争的最好体现:以广东为代表的国内沿海区域,正是这一波转移的重要受益者。
暗物智能落户广州南沙,这家人工智能平台企业依托横跨中美两国的顶尖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拥有强大的AI智力资源和研发实力。
投资超百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将带来先进的烯烃制备技术,减少中国市场对高性能聚烯烃产品的进口依赖。
新加坡金鹰集团去年宣布在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新增投资200亿元。
一个团队,一个技术,一笔资金的流动看似无足轻重,但这些要素涓流成潮,就成为历史性变化的前兆。
当然,挑战也如影随形,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必然带来很多新变化,甚至可能对广东既有产业形成一定冲击。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广东更要进一步打开大门,提升国际水准的营商环境,吸引高水平的全球经济要素,加速推进价值万亿元的“新基建”投资,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率和效益,从而实现业已推进多年的产业转型升级。
“广东有今天,是因为没有浪费2008年那场危机;广东如果要有明天,就不要浪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历史性转型机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
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