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持续发酵,数据安全再敲警钟。作为管理储存着海量客户信息的金融机构,如何在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下,把握住创新与安全的平衡点,有效保护海量数据。3月29日上午,金融安全3.0时代的安全生态圈构建暨《2017金融科技安全分析报告》(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深圳举行。《报告》认为,随着数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安全、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的重要性已经无法忽视。
《报告》由平安科技、绿盟科技共同撰写发布。《报告》指出,在数据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冗余信息被合理化利用起来,网络信息被快速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从大数据集中提取业务价值,利用这些数据为企业带来收入和商业机会,并预测业务趋势已成为主流。但同时,大量的数据也增加了隐私信息泄露风险,目前用户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与使用等均缺乏规范,更缺乏监管,主要依靠企业的自律。大数据安全、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的重要性已经无法忽视。
《报告》认为,企业部署数据保护方案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特别是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等敏感信息泄露的高发行业,一方面应加强监管,督促企业完善敏感信息保护措施,另一方面,组织应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加大高风险环节的检查力度和频率,控制人员权限,建立必要的制约与控制机制。
近期火爆的区块链等新技术也给数据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报告》认为,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密码学化的分布式网络交易记账系统,是一条不断增长的链,只可能添加记录,而发生过的记录都不可篡改;它是去中心化的,或者说多中心化,无需集中的控制而能达成共识,实现上是分布式的;通过密码学的机制来确保交易无法抵赖和破坏,并尽量保护用户信息和记录的隐私性。但区块链技术也带来一些挑战,比如密钥管理、隐私、智能合约等。“对于新技术,我们应该对其安全性加强前瞻性研究,同时国家应该加强立法,对个人数据信息的管理保护进行规范,给出明确的指引。”绿盟科技高级副总裁叶晓虎认为。
而与公众更为息息相关的移动支付领域,《报告》引用一份调查结果指出,移动支付安全存在的5大风险是:随意扫码;删除手机应用APP时不解除银行卡绑定;上网时如实填写各类支付信息;看有链接的短信或邮件;安装跳出来的不明文件。报告建议,作为移动支付的使用者,需要时刻提高警惕,防范各种支付风险。使用移动支付时,可以绑定小额的银行卡,以防账户被盗产生风险。一旦发生风险,要及时向银行挂失或向公安报警。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