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意义上的传染,我们指的都是病毒或细菌的传染。这种传染往往悄无声息,要发现其传染路径,总得等到发现病症后,才能再倒推回溯传染是如何发生的。然而,不仅是病毒能够传染,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都会产生“传染“现象:一家银行的崩盘可能蔓延到其它金融机构,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广泛传播的谣言可能引发接力转发,造成社会恐慌......
《传染:为什么疾病、金融危机和社会行为会流行?》亚当·库哈尔斯基 著 谷晓阳 / 李曈 / 王兴伟 / 王雪萍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11月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知道某种病有传染性或者某事物正在疯传,但我们很少知道为什么它们的增长势头那么快(或者那么慢),其达到峰值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果再次发生会怎样。在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副教授亚当·库哈尔斯基的著作《传染:为什么疾病、金融危机和社会行为会流行?》中,就试图揭开传染的“底层逻辑”。
预测一种传染病的趋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称为“描述法”,是从现实数据着手,归纳反推出可预测的模式,比如从历次天花疫情的发展趋势来归纳出规律,但这种方式只能知道疫情以何种趋势发展,而不是这种趋势背后的原因;而英国微生物学家罗纳德·罗斯在研究由蚊子引发的疟疾疫情中采用了“机制法”,即找出影响疾病传播的主要过程,总结出了一个疟疾传播的概念模型,并用这个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疫情未来的发展趋势。罗斯发现的是,在传染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一个感染者预期导致的新发感染人数平均值,即R值(再生数),如果R值超过1,即证明传染将会扩散。而决定R值的关键变量则有疾病的传染期、传染机会数、传染概率、人群的易感性。如果要控制传染,就必须从上述的变量入手。比如戴口罩和勤洗手为的就是减少疾病的传染机会,隔离有患病风险人群则是针对疾病的传染期。
库哈尔斯基认为,罗斯所建立的这个模型推翻一系列过去的成见——例如“要想控制疟疾就需要消灭所有的蚊子”,但其实只要把蚊子控制在一定的密度,将R值降至1以下,疟疾就会消失。罗斯所建立的模型揭示的正是传染事件的“底层逻辑”,要了解传染如何发生,关键在于找到传染过程中影响最为重要的变量,以此来找出更简洁有效的防控方式。
比如金融危机的蔓延,大多数源于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以及不同银行共同投资的金融产品,这种勾连交错的网络加了金融危机的传染机会数和传染概率。如果此时出现“超级传播者”,即某个出现危机的大银行处于金融网络的中心,那么金融危机就会从中心快速蔓延,一发不可收拾。通过将金融危机类比传染病的视角,我们也能设想出防控金融危机的措施:让那些居于网络中重要位置的银行持有足够的资金,以降低其对金融危机的易感性;调整银行间网络的结构,让金融交易的网络结构更加简明。
沿着这一思路,库哈尔斯基在《传染》一书中还将这一视角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用接种疫苗的策略降低暴力活动的发生率;通过找到社交网络上潜在的超级传播者来提高网络营销的效果……利用关键变量建立起逻辑相似的模型,我们或许能阻隔或有意扩大传染的规模。
不过,库哈尔斯基在书中最后一章中也承认利用数学模型来研究传染有一定局限性。在现代计算工具的帮助下,如果问题选择得当,我们有可能对社会行为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入理解。但模型的建立取决于是否有足够数据来进行量化处理,而收集数据就会带来伦理问题:比如科技公司会收集大量个人隐私数据来研究如何通过“传染”来提高活跃用户量,从而带来更多的广告收益,但与此同时却会忽略了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健康、快乐或成功的东西,只将人简化成模型中的一环加以利用。
面对疫情当前,或许更为重要的在于拯救生命,库哈尔斯基认为研究“传染”的重要性在于:“无论是希望创新迅速传播,还是希望疫情尽快消失,我们都必须尽快发现传染链,寻找到薄弱的环节、缺失的环节以及特殊的环节,必须回顾过往,搞清楚暴发到底是如何进行的。”而在此之后,我们才能展望未来,去改变它们未来发生的方式。
编辑 贺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