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推动高质量发展

​读特记者 杨勇 吴德群
2018-03-11 08:47
摘要

6000亿元,这是华为去年的营业收入,稳居全球通信产业首位;22438.39亿元,这是深圳去年的GDP总量,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前者代表深圳本土创新企业的全球新坐标,后者体现一座城市攀上的新高度。

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推动高质量发展

—— 深圳只争朝夕创新局改革开放再出发系列述评 ⑧

6000亿元,这是华为去年的营业收入,稳居全球通信产业首位;22438.39亿元,这是深圳去年的GDP总量,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前者代表深圳本土创新企业的全球新坐标,后者体现一座城市攀上的新高度。

深圳经济实现高质量的稳定增长,得益于深圳创新驱动,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率先走上一条质量型发展新路。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毫不动摇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推动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深圳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工业高端化 实体经济向好

深圳制造正迈向高端,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深圳结合产业实际,围绕5G、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机器人、增材制造、石墨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精准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规划建设10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出台专项政策予以扶持。

目前,太赫兹、石墨烯、微纳米制造、智能海洋工程等多个创新中心先后在深圳挂牌,到2020年,将完成1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创建任务,以此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培育若干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助推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5743.87亿元、5302.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1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71.0%、65.6%。

深圳聚焦实体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紧抓工业有效投资,实施重大项目提速增效。去年,深圳完成工业投资915.89亿元,增长27.5%,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52.97亿元,增长71.9%,比上年提高56.6个百分点。

事实上,深圳经济实现高质量的稳定发展,得益于以工业生产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长足发展。去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87.62亿元,增长9.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创2014年以来新高。

抢占质量标准高地谋夺话语权

经济质量、行业标准、品牌信誉,正成为观察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角度,因为这些评价指标背后蕴藏着更加持久的市场动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深圳瞄准中高端需求和细分市场,找准在全球市场中的定位,把设计、标准、品牌作为提升深圳质量的三大支撑,实施提升工业设计、打造深圳标准、培育自主品牌三大专项行动计划,其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质量型增长。

目前,深圳建设多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打造中芬设计园,举办国际工业设计大展,创办创新设计研究院,集聚工业设计机构超过6000家,涌现浪尖、嘉兰图、无限空间等一批知名设计机构。多年来,深圳累计获国际iF设计大奖、红点奖总数居全国首位。

行业领军企业,正从“执行标准”向“制定标准”转变,在通信技术、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创制了一批关键技术标准,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华星光电自主建设的8.5代线改变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生态圈”,成功让中国企业拥有更多国际话语权。以华为、中兴通讯等为代表的深圳龙头企业,更是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并借助一个又一个国际标准和专利技术,以及与国际运营商的成功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的业务不断得到拓展。

深圳瞄准国际一流水平,标准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参与国际标准研制的数量居内地城市领先地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深圳共研制国际标准271项、累计1655项,研制国家和行业标准374项、累计3758项,标准国际化实现历史性突破。

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目前,深圳正全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推动制造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紧密结合,加快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绿色制造。

按照计划,深圳今年开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试点,制定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培育试点实施方案,打造特色鲜明、体系完善、协同紧密、竞争力强的世界级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推进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争创3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动出台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和若干措施,省、市、区联动共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支持2个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运营,引导超过4000家企业开展云应用。

借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为契机,深圳加快构建创新引领、质量为先、结构优化、融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计划今年新启动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智能化技术改造示范企业30家,新增机器人应用3500台(套),推动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同时,深圳实施新一轮产业链拓展工程,系统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甄别产业链中关键或缺失环节,实施“强链”和“补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形成若干新产业链,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据透露,深圳今年将加快推进华星光电新型显示、亚太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等重大项目建设,建成投产中芯国际12英寸生产线、开沃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力争全年新引进超10亿元重大工业项目10个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积极保障产业发展空间,实施新一轮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在严守工业用地“红线”基础上,统筹工业园区资源整合和改造升级,规划一批功能复合的新型产业空间,建设一批产城融合的示范园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比如,划定全市工业区块控制线,严控“工改居”“工改商”和“工改M0(新型产业用地)”,确保中长期内全市工业用地总规模不低于270平方公里。

编辑 刘彦

(作者:​读特记者 杨勇 吴德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