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条件无法改变吗?
邓新华
2021-01-12 08:21

人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做出的选择,并且都影响了未来选择约束条件。

经常读经济学家张五常文章的人,应当对“约束条件”这个词非常熟悉。张五常常说人在约束条件下如何选择。国内学者,受此影响的很多,这些都可称之为芝加哥学派观点。

另一个学派——奥地利学派在中国的传人们,则喜欢批评芝加哥学派爱用“约束条件”的习惯。他们认为,芝加哥学派的约束条件理论,把人看成只能在约束条件下做选择的被动接受者,而人其实是有行动能力的,可以去改变约束条件。

奥地利学派的这一批评,可以说是对芝加哥学派的误解。当然,这是市场经济理论阵营战友间的误解。

芝加哥学派从来就没有哪位著名学者说过,约束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人只能被动接受约束条件。其实,芝加哥学派的许多著名学者,努力传播市场经济理论,这不就是想改变约束条件吗?像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还多次到访中国,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建言献策,这不是想改变约束条件吗?科斯百岁高龄时仍建议中国开放思想市场,这不是想改变约束条件吗?

芝加哥学派说:“人在约束条件下做出选择”,为什么不等于“约束条件无法改变”呢?第一,这个约束是主观认识到的约束条件;第二,约束条件并没有固定的范围,而是随选择的改变而改变。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子,当企业原材料紧缺,但又不能停工,此时企业家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放慢生产速度,另一个选择是不放慢生产速度,而努力去解决原材料的问题。企业家在此一刻,如果认为原材料紧缺暂时无法解决,那么他就放慢生产速度,这显然是约束条件下的选择。但如果企业家不放慢生产速度,而是努力去解决原材料紧缺问题呢?这是不是改变约束条件,而不是约束条件下的选择?

其实,这仍然是约束条件下的选择。因为,当解决原材料紧缺列入企业家的选项,他考虑的约束条件范围就扩大了,不再只包含限定原料下的生产,还包含能否搞来原材料的约束条件。如果约束条件让他无法解决原材料紧缺,他就没有这一选项。如果约束条件让他可以经过努力解决原材料紧缺,他就有了采用这一选项的可能性。总之,他选择去解决原材料紧缺问题,这一决定仍然是在约束条件下做出的。很显然,此时他考虑的约束条件,比给定原材料下的生产,范围要广很多。

所以,一个行为,究竟是“在约束条件下做出选择”,还是“改变约束条件”,这并不是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根本性分歧,而是各自的设定不同。

奥地利学派设定,每一个选择,其约束条件的范围是固定的,所以,对于突破这个范围的选择,奥地利学派称之为“改变约束条件”。

芝加哥学派则设定,每个人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都是他主观上认定某些约束条件不可更改的,然后根据这些约束条件做出选择。如果他主观上认为某些条件是可以更改的,那么,那些条件其实不是约束条件,而是他的新的选项。

也就是说,奥地利学派眼里的“改变约束条件”,在芝加哥学派眼里,是人的选择视野放宽的结果,它仍然是范围更广泛的约束条件下的选项,这并没有违反“人在约束条件下做出选择”。

其实,人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做出的选择,并且都影响了未来选择约束条件。

芝加哥学派很显然不会去否定人的这些行为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说人只能被动地在约束条件下选择。希望奥地利学派的学者早日消除对芝加哥学派的这一误解。

实习编辑 黄嘉琳

(作者:邓新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