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哪儿过?东莞厚街上演“外来媳妇本地郎”故事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朱贝伦 王勤锋 谢超均 文/图
2018-02-15 16:54
摘要

新春佳节,一家团圆其乐融融,但对许多“外来媳妇本地郎”家庭来说,在婆家团聚,还是回娘家过节,这可能要经历几番挣扎抉择。”

新春佳节,一家团圆其乐融融,但对许多“外来媳妇本地郎”家庭来说,在婆家团聚,还是回娘家过节,这可能要经历几番挣扎抉择。

有人说,外嫁女最怕过年,因为过年最想家。

2月15日大年三十,记者为你讲述两个《过年》故事。

故事 1:把爸妈接到婆家过节

东莞市厚街镇“外来媳妇”赵薇与从广西远道而来的母亲下厨做饭

2月13日,东莞市厚街镇“外来媳妇”赵薇,刚从高铁站接到了自己从广西远道而来的父母,跟婆家人一起过节。

温婉甜美的厚街镇幼师赵薇,是一名“外来媳妇”,娘家远在广西柳州,独生女,嫁来厚街已有近5年,丈夫是厚街镇宝屯社区的转业军人阿荣。

2004年,在读大学的赵薇,认识了在广西南宁市服役的阿荣。2006年,她大学毕业回家乡柳州就业。2010年,阿荣转业回到东莞市厚街镇。直到2012年,两人才登记结婚。期间整整7年,他们都是分隔两地。

2013年,赵薇辞掉在柳州有编制的“铁饭碗”,来到厚街与阿荣团圆,跟公公婆婆、兄嫂、叔子等一大家子一起生活。

为爱情不顾一切的赵薇,刚来厚街时也十分彷徨。“没有工作,厚街话完全听不懂,婆婆也不会说普通话。”她说,这样迷茫地过了数月,竟然把厚街话学会了。

随着沟通无阻,赵薇真正融入了婆家。凭着出色的业务素质,她还成为厚街镇中心幼儿园一名幼师,深受小朋友喜欢。

由于是独生女,每逢过年,赵薇也特别想念远方的父母,好在这得到丈夫和公公婆婆的理解和支持。前几年,每年年初二,阿荣就和她一起坐约11个小时的火车回柳州,这在“全球规模最大的迁徙运动”中,不是一件轻松事。

从去年起,赵薇把父母接到厚街一起过年。幸运的是,除了饮食文化有所差异,两家人相处颇为融洽。今年年三十晚的年夜饭,他们来个“两广合作”,“有鸡鸭鹅羊肉等,我婆婆做一部分,我爸爸做一部分。”赵薇说。

岁月静好,据说等宝宝出生后,她计划将父母接到厚街生活,帮忙照顾孩子。

故事 2:十多年没回过娘家过年

东莞市厚街镇“外来媳妇”刘姐与女儿在贴春联

娘家在湖南省衡阳市的刘姐,也是一位“外来媳妇”。2003年,她与东莞市厚街镇白濠社区的卢先生结为夫妇。

“自从我嫁到厚街以来,已经有十几年没回家乡过年了。”刘姐告诉记者,嫁到厚街不久,孩子就出生了,而且婆家有长辈身体不是很好,都需要有人在家照顾,都没时间回乡与父母一起过年,她父母表示理解并叮嘱:“回家路这么远,如果路上堵车,一来一回很辛苦、很费时间,你就在厚街跟婆家人安安心心过年吧。”

随着父母年纪渐大,每逢过年,刘姐愈发想念远在家乡的父母。“尤其是每天看着‘朋友圈’里大家都在发家乡的信息,自己就会特别伤感。”刘姐说,自己很想回去看看,给父母一个拥抱,走近看看,父母又苍老了多少,是不是真得吃得好、穿得暖。

今年春节前,刘姐特地给她父母买了部智能手机,并给他们寄去自己手机的副卡,让亲戚教会二老使用微信,“这样,即使不能到回乡与父母见面,我还可以透过微信跟他们视频,可以看到他们的现状。”

提到春节,她告诉记者,娘家的年味比厚街浓,每年春节前都是她母亲最忙碌的时候,会手工制作很多美食,红薯干、红薯片,油炸糕等等,还会准备各种各样食材,直至把双开门冰箱塞满为止。“家乡那边还可以放鞭炮,每逢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门前的鞭炮声此起披伏,乡亲邻里会互相串门拜年,很是热闹。”

事实上,改革开放近40年,厚街镇随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经济、人口、文化等各方面不断兼容并包,在“走出去”“请进来”之间,“外来媳妇本地郎”或者“本地媳妇外来郎”也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组合应运而生。

时至今日,地理上的距离可以用科技去解决,心理上的距离却只能用心去消除。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朱贝伦 王勤锋 谢超均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