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科技、侨联等界别的多位政协委员在谈及推动深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稳步迈向“全球创新之都”话题时指出,深圳凭借在科技创新层面的领先优势,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占领先机,其中技术和人才是重中之重。
黄鼎隆委员认为,政府在出台政策、扶持产业及企业方面应继续加强研究预判,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以便抢抓创新机遇。“比如现在热门的人工智能行业,存在大量‘风口’,而深圳在人才、资金、产业政策及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深圳可凭借这些优势,在大湾区建设中抢占机遇,为“全球创新之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大湾区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及产业应用场景等,一旦实现高度融合,可以改变这一区域的产业生态。无人驾驶、智能医疗、无人零售等下一代商业场景,都有望在这里诞生。”
部分委员提到,在目前深圳科技创新中,有一些成果很难被高效转化成产业,亟需引起重视。“由于部分制造业外迁,一些国内外的创新型企业来深圳时,不像以前那么容易找到匹配的供应商了,这是个问题。”潘昊委员建议,可在深圳建立一个产业集群的地图,不论传统产业或创新型产业,皆可容纳其中。“深圳作为全球科技的领军者之一,亟需进一步提升产业转化的效率,让产业重构的过程更高效。”
“深圳土地资源有限,因此要提升创新能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吸引人才。”贡毅委员建议,深圳可参考广东省近日发布的吸引博士后和博士生来粤创业的办法,为人才来深就业、创业提供动力。
“深圳新一轮发展仍将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统领,其中‘宜居宜业’特别值得注意,科研人才希望拥有良好的城市环境。”张晓春委员提出,深圳可参考纽约、伦敦等城市的做法,提升改善公园、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和交通系统,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协调。
杨鹏委员建议,深圳应大力优化人才结构,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吸收更多国际竞争型人才,树立“经济自信”和“科技自信”。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