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征不计程,指津自有北辰星。
2018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两年来,深圳全市上下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继续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改革开放再出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各方面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新成效。
2020年12月22日,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七次全会召开,提出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30年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展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壮美前景,深圳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这信心,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亲自为深圳经济特区描绘宏伟发展蓝图,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坚强领导,来自于举全省之力的强力支持,来自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深圳,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
1
10月以来,多批外国使节代表团到访深圳。苏丹驻华大使加法尔·卡拉尔难以忘怀在深圳莲花山上看到的景象,“当我们从那个地方看深圳,我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奇迹、中国人民的奇迹、深圳人民的奇迹。”
深圳奇迹的背后,坚持党对经济特区建设的领导是最关键的成功“密钥”。
在深圳市委作出的“1+10+10”工作安排中,今后需要持续推进的十方面重要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两年来,深圳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和具体行动,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率先示范。坚持“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以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标准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开展“第一议题”学习140余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19次;开展五轮大调研,形成一轮高质量、有深度、可操作的调研成果;相继召开六次市委全会,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优化完善新时代深圳改革发展的“1+10+10”工作安排,构成远中近期“施工图”。
加强党的建设,关键是大抓基层大抓支部。
两年来,深圳全力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建成1050个党群服务中心,形成覆盖全市的“1+10+N”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深入推进“标准+质量+示范”建设,打造城市基层党建“深圳品牌”。
加强党的建设,要抓住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两年来,深圳大力实施党政干部人才“苗圃计划”,制定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9条措施,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制定实施深圳先行示范区廉洁建设行动方案,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2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2019年以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等国家重大战略相继落地,一年一个重磅政策,一年一个重大利好,深圳迎来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深圳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推动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推进“湾区通”工程,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莲塘/香园围口岸建成投入使用,出台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18条措施,召开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论坛,深港亲如兄弟关系持续巩固。深化拓展“前海模式”,推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双扩区”,2019年前海经济密度达152.6亿元/平方公里,税收密度为28.5亿元/平方公里,均位居全国同类新兴区域之首,前海“生机勃勃”态势更加凸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便利人员和物资跨境流动等5方面先行先试政策,先期37万平方米优质科研空间已投入使用,已对接和落地项目共132个。积极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携手广州“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推动深莞惠联动发展,推进与汕头深度协作,做好对口帮扶河源、汕尾工作,共建共育深圳都市圈。
两年来,深圳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蹄疾步稳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把改革试点任务细化分解为54项具体任务。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坚持有事服务、无事不扰,服务前移、贴心周到,实施营商环境改革“20条”,编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计划,在全国率先推出270多项“秒批”、500项“不见面审批”,全力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启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深入开展,医药卫生、司法体制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深圳全力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配合落实国家总体外交,加强与88个友城务实合作,讲好深圳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持续加大企业“走出去”力度,推进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济贸易合作区等项目建设,援建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图卡学园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复信肯定。出台落实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政策的具体措施,国际航线增至60条,2019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增长13%,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进出口额4784.2亿元,同比增长3.6%。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始终是深圳的重要发展“基因”。
两年来,深圳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等“国之重器”相继落地。坚持将不低于30%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2020年安排38.6亿元、占32.8%。与国际接轨推行项目攻关“悬赏制”、项目评审“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7万家,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93%,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
创新,驱动深圳前瞻布局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圳实施“5G+8K+AI+云”新引擎战略,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加快区块链、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发展,大力提升金融、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均超过70%。本土培育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8家。
咬定创新不放松。深圳定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
一个城市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不断给城市治理赋能的过程。发展,时刻考验并不断提升着深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补齐协调发展短板,深圳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全市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两年来市级政府投资计划投向原特区外及特区一体化项目1056.7亿元、占比83.3%。优化城市品质和现代化功能,建成启用亚洲最大规模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加快建设全国综合铁路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城市,大力推进深中通道、赣深铁路等战略通道建设,地铁运营里程达411公里。
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深圳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出台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科技创新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等一批全国首创法规,梳理形成首批深圳立法变通规定建议事项。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入选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深入推进平安深圳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推动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深圳高标准建设国家智慧城市标杆市,建成超过4.6万个5G基站、在全球率先实现全市域5G独立组网全覆盖。“数字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99.9%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99.3%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动”办理,连续两年在全国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位列第一。
做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加试题”,开创城市精细化治理新境界。今年,面对突出其来的汹汹疫情,深圳坚决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力抓好“双统筹”、夺取“双胜利”。坚持“外严防输入、内严防扩散、严防再输出”,发现广东首例病例、打响广东抗疫“第一枪”,20天高水平建成床位数1000张、其中负压床800张的应急院区。建立“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构建“三防合一”防控网络,成功处置歌诗达·威尼斯号邮轮抵深等重大突发事件,在全国率先设立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扎实做好集中隔离点管理服务,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圳用一个月时间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时间将复工复产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保持了社区传播零报告、院感事件零发生、特殊场所零感染、复工复产零发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
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深圳出台实施“惠企16条”“千百亿稳增长行动”等政策,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经济发展一季好于一季。今年上半年深圳经济在全国一线城市中率先实现正增长,前三季度增长2.6%。疫情影响之下,深圳前三季度净增企业16.2万家,社会投资增长14.7%,民间投资增长22.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7%。12月8日召开的2020深圳全球招商大会洽谈签约项目242个,涉及投资总额超7800亿元,充分证明国际国内各类市场主体看好中国、看好广东、看好深圳。
4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闪耀在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时代答卷上。
今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2019-2020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榜单,深圳以高分值高满意度光荣登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圳持续推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每年都有长足进步。
教育牵动民心。深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近两年新增中小学位13.7万个、学前教育学位4.1万个,公办园和普惠园在园儿童占比86.4%,精心布局、规划建设“高中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成,深圳技术大学首次独立招生,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启动建设。全力推动教育现代化,召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会,出台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作出力度空前的教育布局,未来五年将新建基础教育学位近百万个。
医疗惠及民生。深圳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近两年新增三级医院6家,新增病床1.2万张。在国内率先出台地方健康条例,市第三人民医院获批建设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阜外医院等一批高水平医院及全国首家纯中医治疗医院——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投入运营,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分中心落地。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深圳“二次房改”引领全国,加快构建“4+2+2+2”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近两年共建设筹集公共住房15.1万套,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出台“2020深八条”,坚决打击“代持炒房”等投机炒作行为,积极调控稳定房价。
文化滋养城市文明沃土。深圳努力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并获通报表扬,提炼形成“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深圳精神,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学技术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陆续开工建设,“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稳步实施,“一公里文化圈”基本形成,文化品牌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三大攻坚战”捷报频传。深圳对口帮扶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78亿元,助力近160万人口实现脱贫,近3年连续被评为全国扶贫协作“好”档次。深圳超常规推进水污染治理,近四年累计投入超1200亿元,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截至今年11月,PM2.5降至18微克/立方米,成为全国唯一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副省级城市。
深圳正把“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变成生动实践。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
深圳经济特区走过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正坚实走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大步奔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深圳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五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对广东、深圳工作的系列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市委六届十七次全会部署要求,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始终保持“归零”心态、“冲刺”姿态、“赶考”状态,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作示范,肩负好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