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海域成功布放首批海洋观测设施,填补了该区海域海洋观测工作的空白。这是该中心自2019年启动深汕特别合作区海域海洋预报和预警工作以来的一项重要举措。
此次布放的海洋观测设施由海洋综合观测浮标、自动观测潮位仪和水尺组成,海洋综合观测浮标投放于鲘门镇附近海域。由于该海域直面南海,曾多次遭受台风、暴雨袭击,2016年14级强台风“海马”从鲘门附近海域登陆,带来了风暴潮和海浪灾害,对当地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浮标放置后将提供详细可靠的水文、气象、常规水质等海洋观测资料,对做好该海域的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和海洋常规预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自动观测潮位仪和水尺布放于小漠渔港码头,一方面根据获取的潮汐观测资料,可以总结当地的潮汐性质和变化规律,用于潮汐日常预报及风暴潮预警等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直观地展示海水水位变化情况,提高渔民和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效防范出海风险。
综合浮标搭载多种监测传感器及配套设备,实现对生态、水文、气象等多项监测要素的实时在线监测,可获取水质、营养盐、波高、波向、风速、风向等数据,所有监测数据通过4G无线通信方式远程传输到监控中心,再通过浮标系统管理与应用平台进行数据管理和评价应用。
压力式潮位站实现沿海潮位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将实时潮位测量数据远程自动传输到监控中心,为沿岸海域提供潮位预警预报数据,同时也为政府部门科学、正确、高效地组织和指挥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提升海洋综合观测能力、海洋预警报水平,服务深汕特别合作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深汕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一体化建设。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