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学40年研讨会在深圳图书馆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2020-12-23 23:02

“深圳文学40年研讨会暨《深圳文献·深圳人著作目录》(文学卷)新书发布会”近日在深圳图书馆举行。会上,市文联、文学界、学术界、出版业和图书馆界代表等十余位嘉宾围绕深圳文学40年展开了交流研讨。回顾深圳文学40年发展历程,畅谈深圳文学现状,为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深圳文学流派已初步成型

2020年,为反映特区建立40年以来深圳的文化成果,展现深圳人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取得的斐然成绩,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深圳市文联的指导和支持下,深圳图书馆启动了《深圳文献·深圳人著作目录》(多卷书)编辑出版工作,历时8个月,首卷文学卷发布,共计收录949位深圳著作人的3615部文学作品。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汤奇云认为,《深圳人著作目录》(文学卷)的出版,不仅意味着深圳学派已初成阵势,深圳文学流派也已初步成型。“深圳文学一直是在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中,思考和呈现着深圳人在社会结构转换所带来的内在精神裂变。40年的深圳文学也经历了由书写身份冲突的打工叙事向描述城市伦理冲突的新人文景观叙事的转变。” 他认为,40年深圳文学把这座城市的心跳、文化的脉动都鲜活地记录并呈现在文学中。

“一座城市有无数的纪念日,也有无数的流逝和忘却。而真正的理由可能是,我们没有那么富裕,尤其城市文化的积累。记录和记忆工作应该成为城市的日常。”知名作家邓一光认为,《深圳人著作目录》(文学卷)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完整的深圳人文学著作目录文献。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这份珍贵的文献是对数千万深圳人40年来的精神生活,或是对这个逐渐丰沛起来的城市最具意义的礼物之一。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克也表示,深图编撰出版《深圳人著作目录》(文学卷),有益于所有深圳文学研究者。他介绍,港中大现阶段正对香港早期的珍贵文学文献进行数字化,服务范围面向全球,提升了香港文学的影响力。港中大的经验提示我们,在入手深圳文学收藏与研究时不要局限于文学本身,一定要扩大到文学背后的文化背景,应该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并且传播这种资源。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军表示,深圳图书馆出版的《深圳人著作目录》(文学卷)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既是深圳学派的成果展示,也是为深圳文化做积累,同时也成为弘扬深圳精神的一种具体举措。

深圳有丰富的文学资源

市文联原副主席、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杨宏海认为,深圳文学的主要形态有三个:“打工文学”“青春文学”和“新都市文学”。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在人文湾区的建设中应该承担起重要的责任。深圳文学的未来形态应从“深圳文学”发展为“有深圳特色的大湾区文学”。

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廖虹雷表示,深圳是一半的山海,一半的丛林;位处咸水和淡水交界的珠江口,具有咸淡水交界的文化,还有海防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深圳文学创作有着很好的题材和丰富的资源。

文化学者、深圳图书馆理事邓康延认为,要清醒地认识到,如何能给予深圳文化人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写得出真正的作品,去书写人性乃至人的本真的东西。真正的文学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是我们这座城市应该有的表达。

提升城市的文学基础设施和文学生态

“深圳文学是一直在向前推进的、在变化的。在诗歌、打工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和科幻文学等方面,其实都有很好的成绩。”《特区文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朱铁军认为,深圳文学生态种类繁多,呈现出情感炽热的茂盛状态。但40年来在严肃文学和城市文学疆域里的进步不多,尤其是近10年涌现出来新的能够在国内被认知、能够引起现象级关注的作家并不是很多。总体来说,深圳文学有很好的土壤,能在高压的生活状态下有一份对文学的追求和热爱,也是一座城市特别有魅力的部分。

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杨立青表示,城市需要基础设施,文学其实也需要基础设施。网络时代,文学秩序有着深刻的改变,但是传统的文学秩序还在。文学写作者有表达交流的需求,而交流的渠道、途径、空间和平台有所欠缺。这方面深圳相关的一些系统、一些部门和机构需要加强基础设施搭建。政府和民间合力,如每年举办文学周,或分主题的文学活动,营造更加良好的文学生态。

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表示,希望作家们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这座城市的创新实践和城市形态、城市生活的巨大变化,关注人们精神世界和心理、情感的诸多变化,打造出书写这个城市40年变革的有历史纵深感和鲜明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

编辑 昌慧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