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救助 彭名燕长篇报告文学《用爱吻你的痛》研讨会在深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2020-12-07 12:17

12月6日上午,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广东省作家协会、市文联和海天出版社联合主办,市作协承办的彭名燕长篇报告文学《用爱吻你的痛——献给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救助》作品研讨会举行。来自北京、常熟、广州、深圳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该书举行深入研讨。研讨会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副主编高伟主持。

彭名燕,著名作家、编剧,原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深圳市文联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东方男性》《公关小姐外传》《世纪贵族》《日尔曼式的结婚》《大腕》《杨门家风》《为你心跳》《岭南烟云》《倾斜至深处》《高贵的混血儿》等,长篇报告文学《从清华园到深圳湾》《生命工程备忘录》等,散文集《瞬间与永恒》,散文随笔《三笑》《送我一支曼陀罗》《母亲》《落地窗》等。拍摄电影、电视剧有《白杨树下》《黄山来的姑娘》《宝石戒指》《嘿,哥们儿》《嘿,姐儿们》《沙海小红帆》《巨人的握手》《这世界不寂寞》《大腕》《家风》《深圳湾》等。

退休之后,彭名燕笔耕不辍,进入新的写作阶段。据了解,《用爱吻你的痛》以民政救助、拯救生命、救赎心灵、爱与奉献为主题,是她历时两年半,进行多次艰辛采访以及大量的素材收集后创作完成的报告文学作品。该书33万字,通过一系列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讲述了一群救助者和被救助者血肉相连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民政系统数万员工的大爱情怀,记录了民营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的仁厚爱心。

彰显深圳作家的创作自觉和责任担当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表示,彭名燕新作聚焦基层劳动者,作品展现了人间的大爱,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他特别提到,彭名燕在报告文学中格外尊重被救助者的生活、心理状况,在文中她以匿名或“一位老人”、“一个孩子”这样的称呼来记述。阎晶明认为,作品中的很多故事值得深入研讨,可以进一步续写。

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范英妍为书中故事所深深打动,并表示:“我由衷感佩彭名燕老师难能可贵的创作自觉和作为一名作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理由相信,此书给予社会救助者和被救助者的关注,将令社会救助的意义进一步为广大人民所认识和理解,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将得到进一步的促进和推动。”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表示,这是报告文学第一次全景展示了社会救助事业的方方面面。他认为,深圳波澜壮阔的40年发展历程中,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值得深圳作家,乃至全国作家予以关注。他呼吁更多的评论家、作家关注、参与深圳文学创作。

“通过彭名燕的作品可以看得出,救助管理人员处在一个高风险状态。目前国家法定管理的38种传染病中,救助管理站就发现了32种。此外,还不乏重刑犯、艾滋病、吸毒人员。”中国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处长曹洪峰以救助管理工作人员的身份表示,自己对《用爱吻你的痛》中讲述的救助故事深有感触,并对彭名燕对该群体的关注表示了真挚感谢。

聚焦社会救助者和被救助者,弥补题材空白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评论家李炳银认为,彭名燕新作表现出“对于人的尊重,体现出一种高度文明倾向。”他认为作家的写作视角表现了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担当和社会责任。“作家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也要付出很多代价,如果只是关心自己身边的小事,小情绪,那么我们的作家就写不出深远而具有大爱的内容。彭名燕把文学的情怀投向社会,投向更深大的精神层面创作,应该给予赞赏。”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评论家白烨认为,彭名燕关注了常在文学作品中被忽视的“救助”题材,是在题材上的一次创新。而她以“平视”的视角关注救助者和被救助者,是带着理解和尊重进行书写,在书中展现了社会治理更具有人性化和现代化的前景。

《文艺报》总编辑、评论家梁鸿鹰认为,深圳文学承担了记录历史,为改革开放画像,传播大爱、大义、大善的责任。他认为彭名燕的创作“为人民担当,为深圳写心。追问在苦难与文明交叉的地方,人性如何绽放,如何能够把社会的关爱通过无数人的努力,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此外,他还认为书中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是“感性、细腻的文学话语”,同时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展现了人性真善美。

文笔细腻,背景开阔,展现报告文学的新可能

原《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评论家王必胜认为,《用爱吻你的痛》文学手法到位,配合以数据佐证的事实细节,展现了当代报告文学中的真实性意义。他认为书中背景书写开阔,既有史料运用,又有对当下的反映,体现了报告文学写作上的一种新的可能。

《解放军报》文艺评论版主编、评论家傅逸尘认为,作品用动物的形象赋予书中人物以典型性,“通俗的写法非常好看,有强烈的阅读快感。”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贺绍俊认为,彭名燕书写的是人性之爱,而不是观念之爱。“正如书名《用爱吻你的痛》,她是以一种辩证的思想书写爱,因此她笔下的爱更加真实可信,更有感染力。”贺绍俊指出,“这本书难能可贵地写出了救助者的痛,要用爱吻这些救助者内心的痛,体现出爱与痛之间更为深刻的一种辩证关系。”

编辑 董雯静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