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找到那一个解开“死结”的线头、那一把走出困境的钥匙?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明确要求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系统推进”。去年9月,深圳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扶持引导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开展服务、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等多项措施,为全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构筑起了推动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四梁八柱”。
专业化社会组织崭露头角
吴毅,去年成立的深圳首个专门协调医患纠纷社会组织——深圳市谐和医患关系协调中心发起人,他给自己的微信号取了个“一盏路灯”的名字。他说,希望协调中心在医患纠纷调解领域像“第一盏路灯”那样,打造一个“深圳制造”的“中立、专业、公益”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为有效化解医患纠纷找到一个新模式。
为及时化解医患矛盾,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中心首先推出了“随传随到、立即响应”模式。只要接到电话,调解员就会立即前往纠纷现场,第一时间将纠纷引出医院,全程跟踪直至纠纷化解。迄今中心参与调解医患纠纷230多宗,化解纠纷150多宗,为深圳50多家医疗机构及1000多名患者提供无偿调解服务。“医患本是一家,我始终相信任何矛盾都有一个解决办法。”吴毅说,中心能够有效地化解这些纠纷,很关键的就是发挥了社会组织的公益性、专业化,坚持“让事实说话”,“我们的调解不收费,希望通过公益、中立、专业,来达到对纠纷的‘客观还原’”。
近年来,深圳着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全市登记社会组织达1万多家,年均增长超过20%。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特别是在心理健康、矫治安帮、法律援助、纠纷调处等社会治理重点领域,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更是崭露头角,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打造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组织品牌
《意见》不仅对心理健康等四大社会治理重点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定义,而且提出了“三步走”的目标:到2017年底,在社会治理重点领域涌现一批优质的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到2018年底,在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培育一批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宗旨、积极发挥作用的社会组织;到2020年底,打造一批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组织品牌,我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明显加强。
“心理健康、矫治安帮、法律援助、纠纷调处等涉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对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要求较高。因此,长期以来,这些领域的社会组织力量比较薄弱,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全市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组织仅200多家,与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的需求应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对目前深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坦承道。
三个方面、二十条具体推进举措,仿如春雨般滋润着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意见》提出要在增量上给予大力扶持,即发动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街道社区、各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加大对初创期社会组织的政策咨询和业务服务,并提供场地、资金等物质条件的支持。同时推进存量上的发展,即鼓励现有社会组织加强专业化发展,培养骨干人才、开发社会治理服务项目,逐步形成一批专业社会组织。此外还要加强“四位一体”监管,通过加强政府行政、社会公众监督、行业协会自律、党建保障,切实承担起监管主体责任,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可持续发展。
不忘初心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
吴毅说,党委政府出台专门的文件和措施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对于谐和医患关系协调中心这样的社会公益组织是莫大的支持和鼓舞,“我们自身缺乏造血功能,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甚至是全社会的支持,以保障我们在有效调解医疗纠纷的实践中走得更远更好。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在医患纠纷协调处理过程中对医患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向政府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和资料,帮助政府更好地解决医患矛盾这一社会问题”。
如果说吴毅和他的谐和医患关系协调中心只是刚刚起步的话,廖艳晖,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理事长,却在心理健康这个社会治理重点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研究会也从草根组织一步步成长为自闭症研究服务领域枢纽型社会组织,不仅创办了三家民办非营利服务机构,还针对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联合国内24家自闭症服务机构共同成立了“合鸣自闭症服务行业学习网络”这样一个行业学习交流、自治平台。研究会迄今累计培训300多名从业人员,开展家庭支援服务727期,为22162个家庭提供支援服务,组织倡导活动200多次,形成了为自闭症人士家庭及服务机构提供康复服务、家庭服务、倡导服务、行业服务等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
廖艳晖说,协会的发展得益于深圳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得针对自闭症人士的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好,服务模式也从医疗模式到康复模式再到权益模式转变,正一步步地开启整个社会对自闭症群体的“封闭”。
无独有偶,去年12月,深圳市春雨社会工作服务社迎来了自己10周岁的生日。经过多年的发展,服务社专业化水准不断提高,成长为一家专门为社区矫正、刑满释放、社区戒毒康复等人员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十年来服务上万人次,不少人员通过服务社社工的专业化服务重获新生,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国水平。服务社主任李娜说,虽然一路走来挺艰难的,但随着一系列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看到了专业化社工机构发展的曙光,“我们会不忘初心,继续在社区矫正等社会治理领域提升专业化服务的水平,在全国打造出司法和禁毒服务特色品牌”。对未来,李娜充满信心。
编辑 李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