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跑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优美双曲线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通讯员 姚天笑 汪婷
2020-12-15 13:12


美丽如画的大顶岭。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这是如今走在茅洲河畔给人的感觉,从曾经的黑臭水体,到如今的集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景观河流,这背后是光明区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为守护住绿水青山所付出的努力。

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光明区始终将绿色作为最核心的发展理念和最闪亮的名片,并取得了丰硕的绿色发展成果。近日,光明区取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加上此前获得的“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等称号,光明区一共获得9块“国字号”绿色招牌。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光明区在高速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跑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优美双曲线。如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第9块“国字号”绿色招牌,意味着光明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充分肯定,也让光明生态文明建设站上了新的起点。新的起点自然有更高目标,更新追求,光明区将继续扎实推进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福祉,不断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环保顾问进企业提供“上门服务”。

一以贯之

对各项生态环境要素真抓严管

近年来,光明区一以贯之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区工作的重要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步规划、统筹布局,高标准编制《深圳市光明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9-2030)》,构建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与生态科技“1+6”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光明区中长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构建顶层设计。

按此部署,光明区高位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每季度研究一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区委区政府自成立以来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议题百余个,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开展创建工作的良好工作局面。

光明区还紧盯各项攻坚目标对各项生态环境要素真抓严管:

河流水质精细化监管。加强水质监测分析,强化研判和通报;建立衔接互动机制,强化水质问题交办、跟踪、督办、销号4个环节的闭环管控;制定“1+16”涉水面源指引,全力推进各类污染源整治;今年1-10月,辖区15条主要干支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及以上标准。

空气污染全方位纳管。先后制定工地扬尘“1+6”指引、“扬尘八条”2.0版本,严格要求辖区313个工地执行“6个100%”;制定臭氧污染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并配套4项工作指引,以臭氧前体物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为重点,从3个方面开展22项任务38项具体工作,全力遏制臭氧污染;今年1-10月,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3%,同比上升19.5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全市各区第一;PM2.5浓度为1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9%,下降幅度全市各区第二;臭氧浓度为138.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4%,下降幅度全市各区第三。

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有序开展受污染耕地调查及土壤环境估等工作,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保持“利剑”执法监管高压态势。开展市区联合执法、深莞交叉执法、夜间和节假日突击执法、溯源执法,扎实做好各类污染源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整治、信访投诉处理等工作。据悉,光明区在2019年淘汰低端落后企业125家、重污染企业5家,整治“散乱污”企业3000余家。今年1-10月,立案查处292宗(同比增长62%),查封7宗,移送行政拘留3宗,移送涉嫌刑事犯罪1宗。

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开发建设的同时,光明区始终全过程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注重通风廊道、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环境修复、蓝绿空间保护,致力打造“蓝绿本底、组团镶嵌”“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世界一流绿色生态标杆城区。

创新突破

首创“环保顾问”制度

光明区能取得9块“国字号”绿色招牌,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做出如此亮眼的成绩,少不了在制度上的创新。光明区将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区重要改革项目,通过强化制度先行、完善责任体系、健全监管模式、强化管理服务等方式,全力推进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机制改革创新。

光明区在全市率先构建了“1+1+N”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制度体系和“区-街道-社区”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层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将环保理念纳入村规民约,使之成为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

通过打造环境问题发现、整治、执法“三张网”和水务管理网格,光明区让环境问题形成闭环管理。同时,光明区不断壮大生态环境监管队伍,持续充实一线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力量,组建百余人的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队伍,并组织2万余人投入到水污染防治设施各项工程的建设、监管和维护管养工作。

光明区还逐步推进智慧化管控平台的成型,整合利用污染源在线监测等4个系统,新建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等6大系统,构建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和污水管网水质的“实时感知—超标报警—智能推送—处置反馈”业务的全流程监管,实现各平台资源数据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区首创的“环保顾问”制度,通过引进专业环保咨询服务机构,为辖区相关企业、物业业主和管理人、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及社区等环保责任主体免费提供环保咨询服务,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落地效率,打造优良营商环境,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为落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污染防治源头管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光明区还建立了“环保主任”制度,组织企业环境保护直接负责人担任“环保主任”,负责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组织开展本单位的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配合环保部门执法检查、建立健全单位环境管理台账,完善环保资料和动静态档案等。“环保主任”制度的推行有助于为园区及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协同发展

精心描绘光明“蓝绿本底”

为加速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打造深圳北部中心,光明区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19年,经济总量(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增长8%,增速全市第一。产业结构更优质,新引进大疆科技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光明同样落足全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区上下坚持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对标国际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精心描绘光明“蓝绿本底”,跑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优美双曲线。

“三年新建公园113座,公园总数达260座。” 依托生态优势,光明构建“森林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做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0.85平方米,超全市平均水平,实现“500米见绿、2公里进园、5公里到达森林公园”,绘就“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优美画卷。

不仅如此,光明全区31个社区100%完成四星级宜居社区创建,1189个强基惠民项目及58个社区环境提升项目完成建设,43座垃圾转运站及213座公厕完成改造,全面改善社区环境。光明区还因地制宜开展大美特色村落建设,实现“一村一景一韵”,同时还精心传承都市人的农耕记忆,在城区中心地带保有耕地1.5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32万亩,面积全市第一。

未来,光明区将继续努力打造高标准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牢牢把握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等重大战略机遇,争创生态宜居标杆,依托生态优势,打造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感受得到鸟语花香的生态样板城区,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编辑 姚静霞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通讯员 姚天笑 汪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