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最难就业季,应从新职业中挖掘就业潜力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谢仕亮
2020-12-14 23:12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遭逢“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受到了很大冲击。不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近日透露,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要好于去年。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今年就业情况好于预期,这一点非常难得。要知道,今年大学生就业经受着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异常严峻,不只有疫情影响,也有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

前者,因疫情的阻隔,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不能面对面接触,即便线上工作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很多网络企业想招聘却进不了校园,导致供需对接不畅。而后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很多行业都在动态调整之中,如此,部分去产能、去库存行业的就业需求自然走弱。当然,因高等教育普及化效果开始显现,毕业生规模陡增,创历史新高,则是另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

2020年行将结束,但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不能停歇。特别是,根据教育部预测,明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规模增长、应届往届新旧叠加必然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此,既要看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也要寻找新机会。要善于从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就业潜力。

新职业蕴藏新需求、新机遇,也激扬新活力、新动能。近年来,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平台经济、网红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催生出“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社群健康助理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等一批新职业,成为吸纳更多就业的“海绵”。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充分看到年轻人在适应新业态、新职业方面的先天优势,积极引导他们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正确认识自我,进而转变观念,积极到新行业新业态领域就业。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对新职业、新工种及时予以相应的政策保障和支持。特别是对于那些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新职业,相关保障和支持政策也要与时俱进、跟上用工形式的变化。比如,认真研究新业态、新职业的形势、状态和特点,合理引导企业或者机构规范用工行为,确保新业态下的新职业青年也能享受到同等权益。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打好“组合拳”,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推动企业、双创示范基地、互联网平台联合开展托育、养老、家政、旅游、电商等创业培训,引导择业观念,拓展就业空间。让新行业、新业态成为疏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蓄水池”,成为吸引毕业生就业的“强磁场”。

见习编辑 王子烨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谢仕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