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凌晨,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她曾在舞台上出演过风靡一时的话剧,在银幕上塑造过诸多脍炙人口的人物。转型作家后,她创作出多部报告文学和散文作品。她一辈子热爱舞台、热爱电影、热爱写作。95年的人生,她将一系列沉甸甸的作品留给自己的影迷和读者。
舞台银幕上的明星
黄宗英1925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艺术世家。1941年,中学毕业的她前往上海,追随在那里演戏的哥哥黄宗江。从到上海的第二天,被哥哥带去卡尔登剧院观看曹禺编剧、黄佐临导演的《蜕变》,到隔日被黄佐临指定为临时替补,她的演艺生涯开始得突然又幸运。随后,这位天赋和才华兼具的女演员因为主演话剧《甜姐儿》一举成名。
1946年,黄宗英开始涉足银幕,第一部影片是沈浮导演的《追》。她高挑美同方的形象极受观众喜爱,也得到诸多导演的青睐。在中国电影史上那些份量极重的影片如《丽人行》、《乌鸦与麻雀》、《家》中,黄宗英都有出色的表现。在上世纪80年代,电视刚刚走进中国百姓家庭,大家围着一台黑白小电视观看电影《家》,她饰演的忧怨孱弱的的梅表姐永远定格在一代观众的记忆中。
黄宗英与赵丹是中国银幕上的一对佳偶。1947年,两人共同出演了影片《幸福狂想曲》。影片中的情人,在拍摄工作结束后,在生活中真的成了夫妻。后来,他们又在《丽人行》《乌鸦与麻雀》《聂耳》等影片中多次合作。由初见时有点怕赵丹,到相濡以沫33年,陪着赵丹走过一个又一个坎坷,这对佳偶又在影坛谱写出一段佳话。
笔耕60多年的作家
黄宗英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投入写作,从1965年起,她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职创作,且笔耕不辍地写了60多年。她写了多部报告文学与散文集,包括《小丫扛大旗》《星》《大雁情》《桔》《美丽的眼睛》《小木屋》等。其中,《大雁情》获得1977-1980年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桔》获得1983-1984年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小木屋》被改编拍摄成电视片,并在美国获奖。她还经常在上海的《新民晚报》上发表小文章,很受读者追捧。
2016年,《黄宗英文集》出版。这部文集共分为四卷,第一卷是人物篇,作者写了家人、赵丹、冯亦代;第二卷是文学篇,收录作者创作的报告文学、诗歌、影视剧本;第三卷是黄宗英的随笔散文;第四卷为《纯爱》,收录了黄宗英和冯亦代的往来书信。
在当年于上海思南公馆举办的《黄宗英文集》作品分享会上,文集的整理者李辉先生评价说:“黄宗英未接受过专门的文学训练,但是文字的起承转合间可谓是精彩灵动。”
2019年,黄宗英荣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天性乐观进取,与深圳有缘
出生于北京、在上海演戏和写作的黄宗英其实和深圳也颇有缘份。喜欢尝试新事物、对未知永远充满好奇心的她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前往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创办了都乐文化公司,她还成立了深圳第一个独立书店“都乐书屋”。据悉,“都乐”二字来自于银幕爱侣赵丹的遗言——愿天下都乐。而她的《黄宗英文集》也是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
晚年的黄宗英依然拥有蓬勃昂扬的生命力。她一直坚持读书、写日记,收听英文教学广播,还学习中草药学知识。即使住院期间,她也经常穿着红衣、戴着红围巾和红帽子,认真涂抹口红,保持着抖擞的精神面貌。黄宗江的女儿、侄女阮丹青说起自己的姑姑时,盛赞她“写东西不按套路,也不按套路去生活”。的确,这位走过漫长95年人生的老艺术家,一辈子认真地演戏、写作,真诚地做人。她无惧生活的磨难,像美丽的彩霞,永远闪着七彩的光。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