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市场在“十四五”时期有可能冲击5000点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0-12-14 18:28

12月14日,中国社科院科研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举办“202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并预测指出,中国股票市场在“十四五”时期有可能冲击5000点。

该蓝皮书称,2021年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一年,中国股票市场需要更好服务、驱动、引领实体经济发展,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通过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A股市场的交易便利性、市场流动性和市场活跃度将继续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形成也将增加市场的包容度和覆盖面,更多优质公司有望登陆A股,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创新“领跑者”和产业排头兵作用。后疫情时代,更有韧性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更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群体、更多长期业绩导向的机构投资者将共同助力A股市场,在高水平双循环中发挥枢纽作用。

从估值来看,2020年9月底上证A股的市盈率(TTM,下同)为16.66倍,居历史月第233位,处在历史数据68.53%的分位数位置;深证A股的市盈率为47.99倍,居历史月第126位,处在历史数据36.84%的分位数位置;中小企业板的市盈率为53.43倍,居历史月第30位,处在历史数据16.30%的分位数位置;创业板的市盈率为114.09倍,居历史月第17位,处在历史数据14.17% 的分位数位置。主板估值较上年已有明显提升,创业板估值则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总体来看,把握2021年中国股票市场结构性机会的难度正在加大,投资者需要更多的耐心。

该蓝皮书分析指出,第一,以中长期的视角来看待资本市场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为了平衡经济增长和总体杠杆率水平,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是必然的趋势,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也必须以中长期的视角来看待成长与收益,未来A股市场大起大落、急涨急跌的可能性极低,只有资本市场保持较高的内在稳定性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长期业绩为导向的机构投资者正在成为A股市场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价值投资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信息的充分披露将提高市场的有效性,打压短线游资的炒作空间,超额收益将更多来自对于上市公司基本面所隐含的长期价值的发现,更多以“年”为单位计算复合投资收益的资本将推动市场的整体投资风格更趋稳健。特别是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将会有更多的产业资本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家战略导向来进行中长期投资布局,而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境内外市场的互联互通不断加深,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拓宽,更多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动型和被动型资金将进一步强化A股价值投资的逻辑。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国际环境,为了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更好地维护和提升国家金融安全、科技安全、能源安全、流通安全和生物安全需要一个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对各领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上市公司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成长空间。

第二,抓住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有利契机。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世界一流制造业强国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中国极其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必然会有许多缺失的环节有待完善和补全,而且这些缺失的技术、材料、工艺等已经成为“卡脖子”问题,严重束缚了中国的产业体系迈向更高的层级,究其原因在于科技创新对于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仍然不足。一方面基础研究的短板需要较长的时间、较大的投入来补齐,另一方面各领域重大科技成果从实验室阶段到中试阶段再到产业化阶段的转移转化瓶颈有待突破。

A股市场在完善产业链生态、补齐创新链短板上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一级市场投资者正在进入二级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VC/PE机构的入场将会充分发挥耐心资本的长期主义特点,以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为契机,破除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政策层面有望“以协会、联盟等产业组织机构为纽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供应链重点企业形成产业创新联盟,打造国产化自主可控体系,形成‘扭抱缠绕’的产业合作格局”,实施新一轮工业强基工程,深入解决新形势下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领域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对于A股市场各行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和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而言,均有望通过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以创新优势建立市场优势,提高行业集中度,获得更多市场认可,在低利率和低通胀的背景下,通过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的并购重组,有效带动业绩和估值水平的双重提升从而成长为全球性的龙头企业。

第三,把握增量提质、扩大内需的必然趋势。中国超大市场规模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是要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扩大内需提供广阔舞台。疫情加速推动了数字技术引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对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直播电商、自动驾驶和视频自媒体的数字化需求大幅提升,带来企业数字化生产、居民数字化生活、社会数字化治理、城市数字化孪生的跨越式发展。以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智能化消费趋势越来越明显,居民购买智能产品的意愿不断增强,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个性化消费、体验式消费已经成为主流的消费模式,对交通通信、医疗健康、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的需求快速提升,消费场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成熟运用下日趋丰富,消费环境的虚拟化打破了消费的时空束缚,大规模的在线新经济成为可能。

9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努力实现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包括“加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快提升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加大新型消费政策支持力度”等主要举措。深耕“新基建”、服务“新消费”的企业具有较大投资潜力,大消费行业在估值回归合理区间后仍然值得重点关注。

该蓝皮书指出,总体来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外部风险需要时间进行充分的释放,基本面、资金面、政策面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市场短期来看可能处在右侧,但中长期来看仍然处在左侧,中国股票市场在分母和分子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具备在“十四五”时期冲击5000点的可能性。

编辑 关越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