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宏观经济政策应优先稳就业保就业,稳民生保民生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0-12-14 18:22

12月14日,中国社科院科研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举办的“202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蔡昉指出,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经济复苏,可以说经济还没有完全见底,还没有回到原来的起点上,还有很多任务要做。特别是从就业情况看,稳就业、保就业,稳民生、保民生,还应该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序列。

“看宏观经济不仅仅看GDP恢复到几个点,更重要的是看就业。”蔡昉指出,从2018年中国发布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以来,大体是5%上下,因此可认为,5%是稳定的、正常的,没有周期影响。到今年2月份,该指标一下提升到最高点6.2%,提高了1.2百分点。4月份又是一个小高潮,6%。此后该指标一路下行,10月份已降到5.3%,大体回归到正常宏观经济状态,只是偏高。失业率从上升到下降经历了一个倒V字型曲线,意味着中国经济V字型复苏基本成型。但是,还要用就业充分程度度量劳动力市场情况,还有城镇户籍人口就业状况和农民工返城就业状况,返城后的就业状况等等,很多情况也没有包括到目前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中。因此,还要专门关注特殊群体,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表现为经济复苏的不平衡。

他称,总的不平衡有几点:一是第三产业的复苏滞后。二是服务业中的很多服务消费需求弹性比较大,其中食品消费的弹性很小,服务消费弹性大。三是服务业是非贸易品。这些因素决定了目前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复苏相对滞后。

“虽然经济活动开始恢复了,但是居民收入恢复和消费恢复还相对滞后。从三季度累计增长情况看,支出也好、收入也好,消费支出和收入累计都还是负的。”他说,可能因为之前受到疫情冲击,对今年收入增长的预期不是特别好,还有一些就业没有恢复好,有不充足的现象。这些都会冲击消费,因此消费不能相应恢复。从CPI的结构变化情况看,也都能看到消费复苏还没有到位。     

他说,综合三产复苏相对滞后、消费和收入的复苏相对滞后,需求侧的恢复相对于供给侧也有滞后的表现。因此,要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问题、相互促进问题,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其中要注意需求因素中的出口、投资、消费三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和相互促进,这些因素都应该更加平衡。

“由于我们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制约我们的经济复苏,可以说我们的经济还没有完全见底,就是说我们还没有回到原来的起点上,还有很多任务要做。”他说,特别是从就业的情况看,还应该稳就业、保就业,稳民生、保民生,还应该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序列。

编辑 关越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