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正酣!贵金属片变宝石面具,3天建成无人工厂流水线
广州日报 刘春林
2020-12-11 22:27

金属经过打磨,18个小时“变身”宝石面具;从无到有,3天内建成一条无人工厂的流水线;混凝土墙讲高度也讲精度,作品精度达到毫米级。12月11日,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比赛进入第二天,不少项目选手的作品已初步成型,记者巡馆盘点了几个让人大开眼界的“最”项目。

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的选手正在比赛。

最“智能”的项目:3天建成无人工厂的流水线

记者在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比赛场馆看到,两位选手组成搭档,正在进行机器人系统的编程与调试。选手们工作台上的机械臂、传感器等已经基本安装完毕,27个机械臂正在此起彼伏地抓取圆盘里的筹码,然后放进传送带,并按照颜色进行码垛。

“这相当于建一条无人工厂的小型流水线。”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教师、现场解说员方泽华解释,该项目是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新增项目,有来自全国的27支队伍参赛,竞争非常激烈。而今天是关键的一天,任务是要让系统稳定地运行起来,也测试前一天编写的程序是否有误。

据了解,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比赛总时长15个小时,分3天进行,涉及机械系统设置、电气系统设计、故障排除等,需要选手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此外,项目还要考核个人安全防护、工作场地管理,以及操作流程的规范性。记者在广州选手的工作台看到,现场布线、整体布局都非常工整,工位也非常整洁。

“比拼的不仅是个人的实力,还有团队甚至整个产业的支撑。”方泽华表示,广东制造业发达,智能制造应用领域很广。现在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也来越多,毕业后,他们可以当起无人工厂的设计员和管理员。

珠宝加工选手要完成的宝石面具。

最“闪亮”项目:贵金属板变身宝石面具

“本模块比赛结束倒计时1分钟……”在大赛最“珠光宝气”的竞赛项目上,珠宝加工国赛选手林钰鑫抓紧时间对珠宝零件进行最后的打磨。记者在赛场看到,来自不同地方的选手不断地对一块贵金属板进行加工、切割、拼接。据了解,此次比赛试题为《百毒不侵》,选手要在18个小时内,以每天6小时的速度,完成一个精致的宝石面具摆件。

“这个项目要求是纯手工制作,没有通过任何机械。”该项目场地经理、广州南华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吴华洲介绍,选手需要根据图纸进行加工,做出来的宝石面具要求高4.6厘米、宽3厘米、厚1.42厘米,同时还要制作出面具的鼻梁、双眼镶口等。

“难就难在精细度,实物的误差不能超过0.02毫米,这比头发丝还细。”吴华洲说,该项目选手水平都非常接近,第一名与第二名之间的成绩往往就差零点几分,因此大有“细节决定成败”的意味。此外,这一项目不仅考验选手加工的功底,更注重其读图识图能力与审美水平,“比如品质与匹配度,要配红宝石还是蓝宝石?要配多大才能体现它的美感?这都是考验选手的一个积累。”

选手正在进行珠宝加工。

广东作为珠宝制作大省,珠宝加工产业体系成熟且发达。面对产业的现代化,在吴华洲看来,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完全可以相互补充、齐头发展。“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最大特点便是赋予灵性美,蕴藏着手艺人的感情,这是机加工的东西所没有的。”他表示,保留手艺的同时,也会利用先进技术,比如模型制作以往是纯手工,现在会利用3D打印技术来进行。

同时,吴华洲坦言,如今珠宝加工发展呈现两大特点,一是精美化,社会大众对珠宝首饰的要求越来越严,工艺也越来越复杂;另一个是个性化,不同市场需求催生了“私人订制”。“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既要适应社会大众化的需求,也要适应个性化的需求。手上的活不能够丢,要不断地做精做好。”

混凝土建筑项目比赛现场。

最“高”项目:混凝土建筑项目场馆高达12米  

混凝土建筑项目的比赛场馆位于室外,高达12米,让这个项目成为全场最“高”项目。“在现代化大型工地,都是用泵车浇灌混凝土,我们这里比赛也模拟了这一个工地的现实场景,让选手使用泵车浇灌混凝土。泵车的手臂要举起来、并能伸展开来,臂长本身比较高,所以我们的场馆也是最高的。”项目教练肖创海对记者表示。

混凝土建筑项目赛程三天,共需时16小时。选手需要完成组织与沟通、识图放线、模板制作和安装、混凝土浇筑和养护、钢筋绑扎共5个模块,最终成型是一堵混凝土墙。“平常我们看到一堵混凝土墙,不会关心它表面是否光滑、平面是否平整、角度是否垂直,但在这里,我们都会关注。”肖创海说,最终的作品精度达到毫米级,比如垂直度偏差1毫米,也要扣分。“可以说,最终作品就像艺术品一样。”

据悉,目前国家重大工程的预制构件精度也只是厘米级,那么为什么比赛要达到毫米级呢?肖创海说,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业的趋势,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像搭积木一样,把预制构件搭建起来,如果预制构件误差太大,就会影响施工,“精度越高、安全性越高、美观度越高,整体结构在施工中就更容易推进。”

模板制作与安装、混凝土的浇筑、钢筋绑扎是比赛的难点。记者走访的时候,正是结束模板制作和安装模块的时候,但在现场有些代表队没有完成模板安装,这就无法进行混凝土浇筑。这次比赛中,主要使用铝模板,但中间还有门洞,需要制作木模才能浇灌出弧形混凝土,“木模的角度如果不直,浇筑出来的混凝土角度也会不直。木模与木模之间的拼缝,如果太大就会漏浆。”肖创海说,整个项目非常考验选手识图、放样、下料、拼装的技能。

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广州选手代表国家参赛拿到了混凝土建筑项目的金牌,而在这次比赛中,代表广东的广州选手也显示出较强的实力。整个制作过程有条不紊,进度也是最快的,记者在现场看到,广东队的模板做得非常规整、工位整洁,没有一根套管外露。而有的代表队还没有完成外模的制作,白色套管仍露在外面。

赛场特写

特写1:糖艺/西点制作项目 作品倒了选手仍坚持做完

诱人的巧克力、70厘米的糖艺造型、高达1.2米的裱花蛋糕……在糖艺/西点制作项目比赛现场,部分选手作品已经摆放出来,不少观众都对着作品拍照。该项目裁判韩磊介绍,整个比赛共8个模块,其中6个模块需要现场制作,包括制作20颗模具巧克力、20颗手工巧克力、70厘米高的糖艺造型、巧克力造型、杏仁膏捏塑、1.2米高的裱花蛋糕。糖艺项目对工艺要求很高,要求选手懂得喷绘、雕塑等技能。“比赛的考核包括艺术和口味两个方面。”韩磊说,糖艺/西点很考验选手的审美,同时选手对食材的理解也有很高要求。

记者了解到,糖艺/西点制作的选手很大部分是女生,加上需要站立制作几个小时,最后还要把作品搬到指定位置,每个作品最轻的也有10千克以上,这样也非常考验选手的体力。韩磊说,在第一天的比赛中有的选手在搬运过程中作品倒了,导致很多作品没有呈现出来。比如1号选手在搬运过程中,作品倒了,碎了一地,这时离比赛结束只剩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了,但选手还是把配件修复好、粘起来,最终还是完成了出品。

中华绝技现场展演,沈哲明发明的"木牛流马”。

特写2:每天清晨4点起床 为的是大赛顺利进行

赛事会务、礼仪接待、机场和火车站迎宾……这次大赛中,身穿蓝色制服的志愿者也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据悉,自10月始,大赛组委会分别在广州市技师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等广州市属七所技师学院广泛开展大赛志愿者的宣传和招募工作,最终选定600名学生成为本次大赛的志愿者,当中有不少是“05后”。

负责比赛场馆赛事会务的杨莹莹,来自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她告诉记者,他们每天清晨4点钟便起床梳洗、化妆,然后从位于白云区的学校赶到比赛场馆开展志愿服务,一直到晚上6点,回到学校时天已经黑了,还要安排下一天的工作,但杨莹莹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看着选手争分夺秒地比赛,我也被他们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感染。”杨莹莹说道。

“我们经历了半个月的培训,整个过程很辛苦,但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来自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的黄乐遥,担任开幕式指引者,要举着5.5千克重的木牌的同时,手与木牌要保持垂直角度,还要稳,不能抖。为了这个简单的动作,黄乐遥跟队员们一起训练了半个月,她回忆说,有一次训练一位队员被木牌的倒刺扎到了,但她一直坚持训练,到训练结束才告诉大家手受伤了,这让黄乐遥学习到坚持的可贵。“这次志愿服务结束后我会回到学校继续努力学习技能,希望将来能以选手的身份来参加比赛。”

编辑 刘桂瑶

(作者:刘春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